东北的黑土地上,人们提起黑龙江的城市时,总会先想到哈尔滨的冰灯与欧陆风情。但在这一片辽阔的土地西部,有一座城市曾被石油深深烙印在共和国的记忆中,那就是大庆,在这里没有止步于“油城”,而是依靠着工业底蕴、产业转型和开放气质,比鹤岗有着更深沉的底色和潜力,成为当下黑龙江最值得关注的一匹黑马。
大庆的历史,比油田的发现更早。据考证,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辽金时期,已有行政建置。但真正让这座城市命运发生转折的是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之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前夕,这片土地因此得名“大庆”,从此掀开了中国石油工业新的一页。随后,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第一代石油工人用“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情打响了波澜壮阔的大庆会战,不仅甩掉了中国的“贫油”帽子,也铸就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到近年为止,累计为国家生产原油超25亿吨。这种深厚的工业底蕴和历史荣光是大庆走向未来最坚实的底色。
改革开放之后,大庆这座因油而生的城市并没有固步自封,在转型发展的“变奏曲”上早已开唱。以前石油经济占绝对优势,非油经济只占三成左右;现在则是反过来的态势,非油经济占比达到七成左右。大庆打造“油头化尾”,把石油搞精深加工,往产业链高端延伸,龙江化工聚碳酸酯联合项目等一批重大石化项目的落地,正在让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沃尔沃汽车大庆工厂落户并累计生产超过50万辆车的事实表明,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支撑起经济增长的新支点。
最值得关注的是大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创意设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数字经济已突破千亿级规模,并进入“中国数字城市竞争力百强榜”、“中国领军智慧城市”,在生物技术方面以玉米秸秆、玉米为原料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质树脂碳、尼龙56等一批高附加值产品。这种从一油独大到多点开花的新格局将给大庆带来无限生机。
大庆文化艺术事业也在转型大潮中焕发新机,大庆文化体育旅游集团整合演艺、展览、旅游、体育资源创排大批优秀作品。话剧《地质师》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舞蹈诗剧《鹤鸣湖》获荷花奖,该集团坚持艺术惠民,“高雅音乐进校园”、“红色文艺轻骑兵下基层”等品牌活动每年举办惠民演出200余场,让市民共享文化红利。 大庆的旅游资源也是别具一格,“百湖之城”龙凤湿地等自然生态景观,还有石油工业遗址、温泉等等资源融合在一起成为独特的旅游名片。普通的大庆人也充满着活力,退休油田职工高作滨在海南养老期间接触影视表演,与老伴一起参与了《芳华《理想照耀中国》近百部影视剧的拍摄,展现了新时代大庆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状态。
城市发展与社会治理,大庆同样收获颇丰,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方面投入不少精力,创建研学基地、搭建服务站点、把民族事务纳入网格化管理等方式被采用以后,全域全程全民的创建工作格局得以形成起来,2024年的时候,大庆市成了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有所改进,交通网络愈发完善,滨洲铁路、通让铁路、哈齐高铁以及大广高速、绥满高速等等贯穿整个区域的情况出现之后,其在东北亚地区的区位优势就更明显一些了,营商环境优化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当中,“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情况良好时,更多的项目和人才选择落户在此。
纵观大庆的发展轨迹,它的“黑马”态势并非偶然,它有着鹤岗等资源型城市所不能匹敌的工业根基与历史积淀,这给转型赋予了更高的起始点和更强大的韧性。几代大庆人从像“人民楷模”王启民那样毕生投身石油科研的“新铁人”,到如今在生物科技、数字经济领域开拓的新一代创新者,再到活跃于基层社区、文艺舞台上的普通市民,他们都在延续并充实着大庆精神的内涵,这座城市的转型之路可供其他资源型城市学习参考。
未来,大庆能真正起飞吗?能不能成为黑龙江乃至东北振兴发展的强劲引擎?答案也许就藏在它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中。石油的黑色褪去单调底色之后,变成百湖之水映照的蓝天,变成新兴产业涌动的智慧之光,变成普通市民脸上绽放的文化自信…大庆正在书写一个转型与重生、底蕴与创新的新故事,这座城市能否真的从“油城”蜕变为现代化多元工业强市,让我们共同期待,在评论区也欢迎你留下对大庆这座城市的印象和期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