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集村位于梁山县城南部,东邻石头园,西邻孟生。南邻梁山泊,北邻梁山。唐朝初期,由孙氏、陈氏、王氏三姓结拜建村,史称“三户营”,后因黄河泛滥北迁平阴;元朝时,陈王两姓返迁二次建村,命名陈王集;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孟氏、刘氏先后迁入,因村内店铺林立,史称前店子集,1949年改称前集。全村人口2200余人,有刘、孟、李、郝、邵、王、陈、杨、解、田、梁、魏、马、宋、艾、韩、白等二十余姓氏,以刘、孟两姓氏人员居多。
前集村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最初为西汉文帝刘恒次子刘武的狩猎场,三林营驻守在此,正副三林令陈、王二人官转民后在此安居,并命名为陈王庄。唐中期,黄河泛滥,古村一度衰落。北宋早期,官方在此设巡检司,并在此地定市集与庙会日期,随之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北宋末期宋江等建造的梁山前寨——水寨军营就在此地。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孟子五十三世嫡孙孟之达(五品御史)死后葬于梁山虎头蜂,明朝廷赐封林地良田,让其弟安居梁山兴业传世,吸引了周边艺人商贾纷至,形成“前店子集”,明清两朝都设为名集重镇,有驻军守护,设官府差吏,百业昌盛,闻名千里。新中国成立后,村落更名为前集村,沿用至今。
前集村不仅是历史上集市重镇所在村,更是《水浒传》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之一。书中曾这样描绘梁山泊:“港汊纵横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梁山好汉们凭水泊天险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英雄故事。而前集村正是《水浒传》中宋江前寨——水寨军营和廖儿洼的遗址,村子北依梁山主峰——虎头峰(宋江寨),南临梁山泊(平原水库),是水泊梁山风景区的南大门。英雄传说在前集村民中口口相传,忠肝义胆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传承不息。
前集村保留了多处明清古院落和百年古屋,每一块青石板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山脚下、古槐旁,是世代村民的守护之地;明清银库、刘家大院、古街窄巷,静谧的历史印记中,传承着这片土地的文化血脉。前集村民风淳朴、崇尚经商,全村共20余个姓氏,各姓氏和睦相处、重礼施德。
明清官府银库旧址
1388年(明朝初期),梁山南麓虎头峰下设立了集市,成立了古会,百里客商云集,规模逐渐扩大,至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已形成百业昌盛、店铺琳琅的繁华街巷,因位于山前店铺众多,人称“前店子集”。从明初至清末隶属东平州寿张县,为繁荣地城经济和国库储备,1419年寿张县在此设立乡堡,并历时一年建造一所具有完整防御功能的四合院官府银库(四周国墙高4.5米、宽1.5米[榀流动放有],门庭坚固严谨,四角设有岗楼、密室储银暗道搬运,官兵驻守,戒备森严),该银库沿用至清朝末期,故称为“明清官府银库”。民国时期为军阀营盘,抗战及解放时期为地下组织工作站,建国初期为梁山县公安局刑事拘留所,六、七十年代为城关信用社,城关供销社驻地。
刘家大院
明朝末期,汉高祖刘邦六十二世后裔刘克敏,字百万,祖籍江苏沛县。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刘公率族人迁居梁山虎头峰前店子集(现前集村),兴家务农,先后开设酒坊、油坊、酱园、钱庄、酒馆、当铺、粮店等,生意昌盛,人丁兴旺,良田千亩家业大振。相继建设占地六十余亩共计房屋二百余间,具有时代风格并带有完整防御功能的古民居——商住一体建筑群。主体建筑遵循汉代以来“前堂后寝、左右厢房”、“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的排列格式,包括门庭、城垣、住宅、池堂、学堂、粮库、银库、花果园,明巷暗道工整严谨,格局对称,八卦胡同、密室夹道是刘家火院的特色建筑体现。传承保存至今的临街四合院,砖雕、石雕工艺和室内木工镂空精品家具及红木顶子床让人叹为观止!承前启后,刘氏族人涌现出众多文韬武略之辈,先者载入谱牒,后世誉享口碑!盛世华年,名门望族源远流长!
前集村虎头庙
前集村上世纪的老照相馆
前集村350余年树龄的国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