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即墨马山寻趣:一座地质公园的秋日私语
作者 申艳娟
清晨的风还带着几分料峭,2025年11月3日早晨七点半,我已踏入即墨马山公园的山门。不同于城市公园的精致雕琢,这里的一石一木都带着自然的粗粝与厚重——毕竟,这是一座以“地质奇观”闻名的公园,每一步踏下,都像在与千万年前的时光对话。
青岛即墨马山公园位于青岛市即墨区西郊约7公里处,由马山、大山、宝安山、团山和长岭五个山体组成,总面积约7.74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233.1米。公园以独特的地质遗迹(如柱状节理石柱群和硅化木群)为核心,融合人文景观(如玉皇殿、白云庵),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

马山公园诗词长廊



马山即墨大夫雕像坐落于青岛市即墨区城西7公里处的马山地质公园南入口北侧,沿主路行进约700米可达。纪念战国时期齐国政绩卓著的即墨大夫,花岗岩材质,通高约10米,人物造型英武挺拔,目视前方展现战国官员形象。

原来在即墨还有个“袖珍地质博物馆”——马山地质公园,这里有1亿年前的柱状节理石林,高度达到30余米,跨度150余米。与英国“巨人堤”、美国“魔鬼塔”并称世界3大柱状节理奇观。
行至半山腰,视线突然开阔——“马山石林”就那样撞进眼底。不同于云南石林的雄奇,这里的柱状节理岩更显精巧,一根根青灰色的石柱整齐排列,仿佛是大自然用巨斧精心劈凿过,又经岁月打磨出温润的棱角。凑近细看,石柱表面还留着细微的纹理,那是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却收缩的痕迹,是两千万年前地球脉搏跳动的印记。听说每到雨后,石缝间会冒出青苔,水珠挂在岩面上,映着天空的蓝,像是给古老的石林缀上了碎钻。











绕过石林,便到了“狐仙居”。这处景观藏在一片密林中,几块巨大的岩石天然堆叠,形成了半开的洞穴。传说曾有狐狸在此栖息,故而得名。站在洞前,能感受到一股清凉的风从石缝中涌出,与洞外的暖意形成奇妙的对比。洞里没有繁复的装饰,只有几块天然形成的石凳,偶有游客在此歇脚,低声交谈的声音被岩壁轻轻反弹,竟生出几分悠远的禅意。
最让我惊喜的是山顶的观景台。登高远眺,即墨城区的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红瓦绿树与远处的农田连成一片,而脚下的马山则像一块青黛色的宝石,被绿意包裹。风在这里变得更烈些,吹起衣角的同时,也吹散了所有的杂念——那一刻,仿佛能触摸到天地的辽阔,也能读懂这座山的温柔:它既有地质奇观的“硬骨头”,也有草木鸟鸣的“软心肠”。
































下山时已近正午,阳光变得温暖起来。路过山脚下的枫树林,绿色、黄色、红色的树叶层层叠叠,与山上的青灰岩石相映成趣。原来这座以“硬”为魂的山,也藏着这般柔情的秋色。



































走出山门时,回头望了一眼马山。它没有名山大川的赫赫声名,却用两千万年的地质记忆、四季流转的草木风情,给了每个到访者一段安静的时光。或许,好的风景从不是用来“打卡”的,而是用来“感受”的——就像马山,用它的石、它的树、它的风,悄悄在人心底刻下一段关于自然与时光的私语。

作者简介:申艳娟,1963年10月出生,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人。系原北京军区守备第3师首任政委申泰昌的女儿。现居住在北京,在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工作,是一名电气工程师,现已退休,被聘为国家国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高级专家,紫云书画院副院长,有多篇文章在网络等多家媒体发表。业余爱好:旅游、运动、写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