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通”,是景区为提升体验设置的快速专用通道,主要服务持特定门票的游客。面对市场需求,有的第三方平台和旅行社推出“项目快通”“快速游玩”等服务套餐。然而记者采访发现,此类看似划算、便捷的套餐却暗藏消费陷阱,有的将普通排队包装成“快通服务”,有的无证“黑导游”加价倒卖官方“优速通”。专业人士表示,监管部门、景区、第三方平台应强化协同治理,共同维护安心出游环境。(11月16日《工人日报》)
图源:视觉中国
报道提到,有游客在第三方平台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官方售票页面,花上万元买了“1日票+8项快通+快速入园”套餐,结果“快通”变成了跟在导游屁股后面“快跑”,哪里排队的人少就往哪里跑,该排队还是要排队。这样的旅游过程,让游客花钱买气受,还败坏了景区的口碑。
游客花钱买“快通”,买的是时间,图的是舒心。而部分第三方平台和旅行社却玩起了“文字游戏”,通过模糊性、欺诈性宣传,让游客误以为能享受景区的免排队服务,但实际上所谓“项目快通”并非景区官方的快速排队权益,而是导游带着“打时间差”,除了带着游客满园跑,还带着游客翻栏杆、插队。媒体调查显示,在热门景区,类似“踩坑”经历时有发生。
这类套路能够屡试不爽,关键在于商家利用了游客的信息盲区。首次前往热门景区的游客往往对官方服务规则不甚了解,商家便在套餐名称上有意与官方服务形成混淆,却在购买须知等不起眼处含糊其辞。等到游客发现问题想要维权时,却发现在平台上连客服入口都难以寻觅。这种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已然涉嫌虚假宣传,构成了不正当竞争。
整治这类市场乱象,需形成多方共治的合力。景区作为服务提供方,不能完全撇清责任。既然快速通道是景区的特色服务,景区就有必要确保相关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目前一些景区已明确表示官方服务仅在自有平台销售,这一信息需要更广泛地传播。在线旅游平台更要切实履行审核职责,不能为了佣金收入而对商家的“文字游戏”视而不见。
法律专家提出的“第三方先赔后追”是个好思路。平台先行垫付退赔,再向商家追偿,这样既能快速解决消费纠纷,又能倒逼平台加强审核。监管部门可以考虑建立“旅游广告负面清单”,把“快速游览”这类容易玩“文字游戏”的词汇纳入监管,要求必须显著提示附加条件。
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购买旅游产品时,别被华丽词汇迷惑,要仔细阅读详情说明,主动核实商家资质。尽量通过景区官方渠道购票,虽然可能多花点时间研究,但总比事后维权省心。要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过于美好的承诺背后,往往藏着看不见的坑。
总之,旅游本该是愉悦身心的体验,不应成为与商家斗智斗勇的过程。只有景区、平台、监管部门各尽其责,消费者理性选择,才能戳破商家的套路,让每位游客都能明明白白消费、开开心心游玩。
文 | 陈广江
责编 | 杨帅 姜雪媛
校对 | 谢志忠
审签 | 李妹妍
实习编辑 | 区雅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