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前行,就到了古城的中心,这里有着一座核心建筑—光岳楼。
聊城光岳楼,位于聊城水上古城中心,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之一,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中国三大名楼”。
光岳楼初为“余木楼”,用修筑城垣余料建成,后取“近鲁有光于岱岳”之意更名。明清时期作为运河漕运的瞭望塔,见证“漕挽之咽喉”的六百年兴衰。康熙帝曾三次登临并题属“神光锺瑛”,乾隆皇帝六次驻跸,将其作南巡行宫,留下《登光岳楼记》及多首御诗。傅以渐、邓钟岳等聊城籍状元在此苦读,郭沫若、丰子恺等近代名家题咏不绝,《老残游记》中亦有其身影。
这是一座通高33米的四重檐十字脊楼阁,全楼无一颗铁钉,凭72根主柱与108根梁枋构架成稳固体系。二层设暗层,实为“明三暗四”的宋代遗制。底层青砖砌筑的墩台设有箭窗,檐角悬风铃作警戒之用,顶层360度观景窗兼具防御与瞭望功能。建筑尺寸暗合着周易数理,面阔五间(应五行),进深四间(合四象),通高九丈九尺(喻阳数之极)。
因处于口罩期间,无法入内参观。据资料介绍,光岳楼内存明清碑刻62通,其中康熙“神光锺瑛”汉白玉匾为镇楼之宝,1947年八路军在此升起聊城第一面红旗,今为国家级文保单位。登楼远眺,可东见岱岳云涌,西览漕波如练,南观古城鳞次,北眺平湖烟波。
这座矗立在运河脊背上的建筑,既是用木材书写的史书,也是丈量天地的量尺—它让鲁西平原的晨昏,始终浸润着六百年风霜淬炼出的巍然气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