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初冬了,北海离家那么近,最近忙碌的无暇去北海,前些日子北海还是一片成熟的绿色扶疏,太液池的荷叶开始落寞,有些萧瑟,但是更有着成熟的美。
去北海最美的就是看雕栏玉砌汉白玉栏杆下面的水域,因为水为生命之本。在这个不可或缺的水的世界里,水的各种叫法实在是太精辟了,大概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才能如此地会运用古老的文字,赋予了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各种水域精准而诗情画意的名称,比如北海公园的水域,古人们并没有把它称为湖或者海,而是把它称为“太液池”,于是有了“太液秋风”燕京八景之一的美不胜收。但是却把中海南海北海一大片水域称为海,颐和园的水域称为“昆明湖”,圆明园的水域称为“福海”。为什么淡水水域也称为海?我想这应该与真正的大海或者湖泊没多大关系,因为是皇家园林,人工的天设地造,有些也是移山造海的精致追求罢了。纵观中国真正的山川大海,千年前就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古人们对景致的描述。
不过在一些少数民族聚集之地,比如内蒙一带,像一些小的水域却有着另一种叫法,那就是“淖”,比如内蒙的集宁市,那里有一个挺大的水域专门出产一种鱼,个大肉鲜,需要小火炖上八个小时,吃起来唇齿留香的现在想起来都让我垂涎不已。这个产鱼的水域就叫“淖”,因为这水域,这个城市蒙语就叫“巴彦淖尔”市,蒙族人一般到草原上约个聚会,都会约在有小淖的地方,夜晚燃起篝火,千年的明月倒映在小淖的水面上,马头琴的旋律,歌舞的欢乐,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在草原远方的风中吹送着飘向远方。
中国的古人们对水域的诗情画意可以是多才多艺了,字里行间彰显出中国汉字的微妙与深意,都深藏了历史文化的故事,而故事里又都孕育着一方水土的繁衍生息,太深奥的令人嗟叹!
朋友们早晨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