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给儿子推荐了一个好吃的现做汉堡,约了晚上一起去,一看定位: 黄家庵。正好很久没写地名掌故了,干脆就写写黄家庵吧,于是第二天中午又杀过来,拍照什么的。
从经三路斜着拐到黄家庵路,不禁想起90年代有朋友在这租房,喝完酒送他回租屋,曾来过一次。那时的黄家庵因为挨着长途客运北站,成了很多郑漂的落脚点,是挺有名的一个城中村。
看八十年代老地图,那会黄家庵面积挺大的,西到花园路,东到经三路,北边广电南路,南边东风渠。
认真算的话,其实八十年上中学时就来过。那会周末喜欢骑着自行车乱转,有一次过了动物园往北看到东风渠,就想顺着河沟走走看有什么。那会渠两边还是麦田,渠边是不宽的土路,路边栽有杨树。骑了一会,一个人没看见,然后看见一大片坟地,心里有点发毛,就拐了回来。因为没看到村子,当时也不知道自己到过黄家庵。
黄家庵的标准名称是金水区马李庄行政村黄家庵自然村,查了一下历史,挺简单。明清时期,这里产盐卤,没法种庄稼。有黄氏三兄弟,从别的地方搬到这里,搭了草庵,凭着熬盐的手艺讨生活。慢慢周边人越聚越多,形成村子,人们就叫这黄家庵。
随着城市扩张,农村——城中村——市区,黄家庵也是这模式。土地慢慢被征用,今天地图上还能看到不少的学校以及教育系统的家属院等。后来城中村在2013年纳入改造计划,2014年开始拆迁。
金明路黄家庵路东南角,挺新的高层,是黄家庵新村,看来运气不错,没烂尾。
将近中午一点,午饭还没着落,于是走进新村楼下一间饺子馆,女老板正跟顾客聊天,说自己上午去投票了,心里一动,说不定这是黄家庵村民,一问,果然,于是就有了非常愉快的对话。
对面围起来的工地扒了多长时间了?女老板顿时激动起来,两手比了个手势,十年了!过渡费还欠着了!不过时间长了,大家也习惯了。
这新村房子盖了看住不赖,每家都能分到不?每家就一两套,差了远住了。我只能说那都不错了,比××砦强。
大队现在咋样?每年还分红不?这几年不中了,分不了多少,60岁以上的,每年给发6000块钱。马李庄人家可以,有个农贸市场,分了比俺多。(我没说村里,说的大队,公社年代,一个自然村估计就是一个大队,这么说显得我也是村里老人[偷笑])
原来八几年那会,东风渠那是不是坟地?嗯,附近好几个村了坟地。咦,看你也不大,还知道这了?我也五十多了啊。哦,五十多了,你哪了呀?我宋砦了(这不算骗人,我姥姥家宋砦了,上小学前大部分时间在宋砦长大,我经常说自己是宋砦了)。
饺子味道不赖,要的荆芥馅的。
女老板的口音,和我说话有一丝丝的差别,可能就是所谓“行政区口音”和老郑州话的差异。估计到下一代,这种差异就不存在了。就像许多改造的城中村,虽然看起来也是高楼大厦了,可是有些地方还没完全与城市融合,还需要一些时间的打磨。
当年的长途北站,现在成了街心花园;当年的村庄,成了城市的一部分,而且城市的边界,又向北延伸了许多。发展太快,记忆总是不断被刷新、覆盖,以至于仿佛世界一开始就是这个样子,实在是记不清当初的模样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