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清晨的湖面薄雾如纱,7300亩水域静谧如镜,白鹭掠过水面,野鸭成群游弋,远处传来清脆的鸟鸣。然而谁能想到,这片生机盎然的湿地,几年前还是一片杂草丛生、坑洼遍布的采煤塌陷区?11月13日,2025网聚美好安徽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淮北朔西湖,见证这片水域的华丽蜕变。
湖光鹭影,邂逅生态之美
“快看!白鹭!”清晨的朔西湖边,一位游客兴奋地举起手机。湖面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时而有水鸟从湖面掠过,泛起涟漪。 据介绍,朔西湖总面积14500亩,其中湖泊面积7300亩,平均水深5米,最深达11米。湖水清澈透明,湖中野鸭、白鹭等鸟类栖息,鱼虾资源丰富,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
沿湖设有长约21公里的环湖步道和栈道,蜿蜒曲折,串联起多个景点。漫步其间,可近距离欣赏湖水、芦苇荡和岸边的树林,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转过弯到湿地展园,木栈道、观赏亭与高低错落的草坪相映成趣,藏着“探美景”的小惊喜。旁边的杨树林是老村落留下的,每棵树都承载着当地人的乡愁。不远处的“荷塘涟漪”,夏日荷叶田田,正是“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治理理念的生动体现。
阳光大草坪上,孩子们在无动力乐园尽情玩耍。最亮眼的是草坪后方的皖北第一大音乐喷泉,长168米,最高喷射高度达118米,配合声、光、电、火和3D水幕电影,成为夜间震撼视听的盛宴。
此外,朔西湖还拥有淮北市种类最多的动物标本展览馆,馆藏三百余件标本,其中包括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标本两百余件。
“一塔一楼观朔西,两堤三岛赏十景。”这片令人流连忘返的生态胜景,背后是一场持续多年的系统性治理工程。
治理之路,从“痛点”变“亮点”
朔西湖的美丽蜕变,始于资源型城市面对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 杜集区曾累计生产原煤4.5亿吨,占全市原煤产量一半以上。自20世纪70年代起,朔里煤矿的开采导致土地不断沉陷,形成14500亩的采煤沉陷区。“深陷区水体发黑发臭,不少房屋因地质不稳出现破损,村庄布局混乱,耕地碎片化严重。”当地干部回忆道。
2017年12月,淮北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朔西湖保护开发工作,将其作为城市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杜集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要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增收,建设宜人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生态美城。”
2021年,杜集区朔里镇葛塘村入选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破解发展难题带来了重大机遇。在治理实践中,杜集区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治理模式,创新提出“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的治理理念:对深陷区改造为湖泊,形成连片水面8000亩;对浅陷区复垦造林,累计复垦造林5000余亩;对不稳定区域采用柔性路面设计和整体构造物,修复路网51.3公里。同时积极推广“覆岩隔层注浆充填技术”,有效提升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
面对资金难题,当地创新探索多元筹资模式,通过“政府投入+银行贷款+社会资本+指标交易”的组合拳,成功破解治理资金短缺的瓶颈。同时推行市场化运作,成立专业公司统一运营,将加油加气站、公交线路等经营性资源盘活,形成“以经营养生态”的良性循环。
经过系统治理,朔西湖水质从原来的劣五类提升至国家Ⅲ类标准,盘活土地2000余亩。文旅产业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700万元,有效带动了大量当地居民就业增收。 从让人头疼的“煤渣湖”到备受追捧的“打卡地”,朔西湖的完美逆袭证明:只要方法得当,“伤疤”也能变成“明珠”。这个皖北奇迹,正在为更多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姚一鸣 /文 见习记者 胡伟民/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