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山海相拥,文脉千年。这里有闽南红砖的古朴、客家土楼的雄浑、妈祖信俗的远播、海丝遗存的璀璨。然而,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今天,福建的文化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发展胜势,与一些先进省份相比,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深度、广度与速度上仍有差距。如何让“数字福建”与“文化闽韵”真正实现双向奔赴,已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
融合之困:何以“有基地无集群”“有技术无生态”?
早在2013年,福州、厦门就已获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但如今仍未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问题何在?
点状创新多于系统突破。福建不乏数字文博、智慧景区的亮点案例,但缺乏如湖南马栏山、浙江“传播大脑”那样的平台级引擎。技术应用多停留在展示层面,未能贯穿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全链条。
数据沉睡多于要素激活。福建拥有海量的海丝文化、妈祖文化、朱子文化资源,但数据开发粗放,未能像浙江那样系统推进“数据要素×文化旅游”,释放乘数效应。
单打独斗多于生态协同。文化科技企业“小散弱”,产业链上下游割裂,缺乏链主企业带动。对比广东游戏游艺产业的40亿元产值、四川游戏电竞的600亿元规模,福建的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不足。
破题之钥:向“先进”学什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福建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跳出本地思维,在理念、机制、路径上全面对标先进。
学浙江的“数据驱动”。从“非遗DIY一体机”到“浙里文化圈”,浙江以数据要素重构文化生态,让技术不止于工具,更成为产业变革的底层逻辑。
学湖南的“机制创新”。从“双组长制”到“马栏山模式”,湖南以高位统筹打破部门壁垒,以基金引导撬动社会资本,让政策、资本、人才同频共振。
学广东的“生态构建”。从“AI讲古人”到“元宇宙非遗”,广东以“文化+科技+产业”的闭环生态,让非遗火起来、游戏走出去、文旅旺起来。
福建路径:以“闽式智慧”打造融合新范式
福建不缺文化底蕴,也不缺数字经济的产业基础,需要有打破“两张皮”的勇气与智慧。
建强“融合载体”,从“物理集聚”到“化学裂变”。以福州、厦门国家级基地为核心,推动园区从“企业集中”转向“生态集成”。借鉴马栏山“建楼+建链”模式,在福大怡山文创园、厦门软件园等区域打造“文化IP+科技赋能+场景落地”的示范园区,吸引链主企业入驻,培育本土“文化科技独角兽”。
激活“数据基因”,从“资源沉睡”到“价值觉醒”。依托国家文化大数据福建中心,系统构建“闽文化数字资源库”。推动文物、非遗、古籍的高精度数字化,开发“福建文化大模型”,让妈祖信俗“云端巡安”、闽剧木偶“数字登台”、海丝故事“全球传播”。
打造“场景IP”,从“观光游览”到“沉浸体验”。比如,在鼓浪屿打造“元宇宙漫游”,在武夷山开发“AR寻茶”,在泉州复原“宋元海港盛景”。以数字孪生、VR/AR等技术重构文旅体验,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让文化从“静态陈列”走向“动态共生”。
构筑“出海通道”,从“闽韵内核”到“全球表达”。发挥侨乡优势,培育“Z世代文化出海使者”,支持网龙等企业拓展数字教育出海,做强“海韵”视频平台。推动“福建造”游戏、网剧、短视频承载闽都文化、妈祖精神,沿着“海丝之路”走向世界。
科技为文化插上翅膀,文化为科技注入灵魂。对福建而言,推进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更是文化自信的时代表达。唯有打破路径依赖,构筑“政策—技术—场景—人才—资本”五位一体的生态,才能让“数字福建”与“文化闽韵”交织出更加绚烂的图景。
【作者单位:福建省委政研室,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第69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
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