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黄淳
綦江,江津人称綦河,古名僰溪、南江,长江一级支流,源于黔北,沟通渝南,全长220公里,流域面积7020平方公里,在江津江口汇入长江。
(綦河江口)
(綦河真武场)
綦河水系如树状,汇集了几十条溪河,左岸支流有清溪河、笋溪河,上游有灵仙河、茶坝河、飞龙河、独石溪;右岸支流有新站河、蒲河、藻渡河,上游滋生郭扶河、杨渡河、东溪、扶欢河、通惠河。
(清溪河)
(茶坝河湾)
清道光二十二年,大邑知县缪庭桂神游至此,赋诗吟诵道:“僰溪曲折抱山流,綦水回环达上游。千树橘林无杂木,此间风景最宜秋。”
綦河蜿蜒曲折,从大山深处奔流而下,漫山遍野的柑橘树果实累累。綦河深秋景色格外迷人,所以缪知县为之感叹“此间风景最宜秋”。
(綦河锦橙)
綦河流域是巴人繁衍栖息之地。如今,走近綦河,品鉴两岸秀美风光,寻根觅古,牵挂起綦河儿女情长,总有讲不完的故事。
“巴”是象形字,本义大蛇。蛇,是巴人最早的图腾。《山海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巴国地处西南,远祖是太暤,即伏羲大帝,后照乃巴人之始祖。
(巴人劳作-江津博物馆模型)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封宗姬于巴,其疆域最盛时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
(巴人陶器-江津博物馆收藏品)
巴人择水而栖,世代繁衍,农耕渔猎,制陶冶铜,贩盐酿酒,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先巴文化,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历史遗存。
(灰千岩巴人史前崖画)
笋溪河支流飞龙河畔的灰千岩,巴人先祖凿刻的猪牛羊崖画仍留丹壁,距今约有上万年。巴人先民依水而栖,渔猎耕种,他们将猎获的野生动物驯养为家禽家畜。然而,暴雨突如其来,温顺平缓的飞龙河瞬间聚成山洪,如脱缰野马,冲毁庄稼,卷走驯养的猪牛羊与鸡鸭。先民认为灰千岩是神灵化身,能逢凶化吉,于是用坚硬花岗岩作工具,敲点连线,把驯养之物凿刻在赤壁上,祈求神灵护佑,不再被洪水席卷。
灰千岩崖画凝聚着巴人智慧与图腾的远古崖画,填补了巴渝地区摩岩壁画的空白,是先巴文化中极为罕见的实物佐证,1992年,被列为了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灰千岩史前巴人崖画)
江津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6处,綦河流域散布10处。江口对岸铜罐驿,原是江津辖地。1954年,考古挖掘发现冬笋坝遗址,是全国最早确认的巴文化遗址,也是巴文化得名之地、实证之地。
(考古现场-江津博物馆模型)
巴蜀史学家把巴文化的价值理念和精髓,概括为“忠、勇、信、义” 四个字。
“忠”,即热爱国家讲忠诚。每逢国家危亡、民族危难,巴人都会义不容辞,挺身而出,勇当先锋。巴人助武王伐纣,巴人帮汉高祖平定三秦统一天下;抗日战争时期百万川军出川保家卫国,献身沙场义无反顾,这些无不体现了巴人对国家的无比忠诚。
(巴人武将石雕-江津博物馆藏品)
“勇”,即出征应战讲勇武。巴人尚武,历代出名将。《华阳国志》记载:“巴有将、蜀有相”。巴王廩君勇武盖世,死后化为白虎,白虎成为巴人图腾。后世与征战有关的器物多以虎命名,如虎符、白虎堂、虎贲军、虎纹柳叶剑。
(巴将军攻城-重庆通远门雕塑)
“信”,即社会交往讲诚信。《华阳国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籍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巴蔓子将军舍命捍卫巴人诚信和巴国领土,突显了巴人信守承诺的秉性。
(游客观看中山古镇禁卖发水米碑)
江津中山古镇重商德,光绪廿五年设禁卖发水米碑,警示米商违者送官追责,坚守巴人诚信为本的传统理念。
“义”,结交朋友讲情义。巴人尚义崇德,古有“义民”之称。《华阳国志》描述:“其民质直好义,士风敦厚,有先民之流;俗素朴,无造次辨丽之气。”巴人为人耿直,讲义气,重情义,为朋友可两肋插刀。就连待客饮酒,巴人也有“猜拳故意输,爱客谁能如”之豪爽。
(石佛寺雕像-江津博物馆藏品)
《华阳国志》,是东晋史学家常璩所作地方志,记载了从远古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今西南以及陕甘鄂部分地区的山川地理、物产资源、经济文化、历史人物与民族关系的丰富内容,也是当今了解巴人过往的重要史料。
巴人依伴綦河、长江,耕稼渔猎,为后代积攒了弥足珍贵的千秋家业。在綦河众多场镇中,顺江场在巴蜀历史长河中曾有过浓墨重彩的一页。
(王爷庙新石器时代巴人文化遗址)
1980年11月,顺江场对岸三角坝,考古挖掘发现了石斧、石锛、石刀、石耜、石锄和土陶片,被称之为王爷庙新石器时代巴人文化遗址,与冬笋坝巴文化遗址遥相呼应,与三星堆文化一脉相承。
(三星堆博物馆展示的巴蜀地区部分商周遗址分布图,其中有江津大土遗址)
东汉末,三国鼎立。蜀汉章武年间,从江洲县析出部分辖地,在油溪石羊驿附近设乐城县治。这是江津设治之始,距今已有1800年。乐城县设治仅存30余年,在顺江场与綦河入江口附近设治延续至今已有1500多年。
(汉代画棺-江津博物馆藏品)
南齐永明五年到北周孝闵帝元年,顺江场始设江州县治;江州易名江阳,为七门郡唯一一县,随后江阳县治移几江半岛,隋开皇十八年,改名江津。
(綦河江口附近七门滩)
七门郡只辖江阳一县,郡治同在顺江,还是另有治城,现无史料记载,也没遗址可证。2023年4月,西南大学蓝勇教授率研究生在江津考察发现,綦河入江口上游有“大片碛石列布于江岸边,其形如七门,疑即七门滩。”七门郡治是否依此而据,仍留千古遗案。
綦河金沙寨曾为古战场。清同治年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水陆两军,攻打江津、重庆,湘军果后营随后追剿,其中一路人马被金沙寨军民阻击,最后石达开兵败大渡河安顺场全军覆没。
(綦河水道)
明清时期,顺江场是川盐入黔重要转运码头,当年客商云集,人来人往,十分繁华。前些年,规划修建小南海水利枢纽工程,顺江场列入淹没区,居民已全部搬迁。如今,石板老街寥落,江风吹拂断壁残垣,如在讲述船帮、盐帮、马帮、力夫帮云集于此艰苦求生的历史故事。
(江渊雕像)
江津自然生态好,水运便捷,既是宜居宜业之乡,也是人文荟萃之地。江津有22人被列为重庆历史名人,其中本籍19位,客籍3位。
(綦河青泊杜家祠堂)
除了共和国开国元勋聂荣臻和明代工部尚书江渊,还有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十三世孙、宋高宗时监察御史杜莘老,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程源,中共江苏省军委委员、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指挥处干事钟汝梅,中国妇女运动早期组织者、著名音乐家施光南的母亲钟复光,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杂交水稻之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周开达,清末秀才、联圣钟云舫等等,均为綦河儿女。
(真武园艺场果园)
柑橘专家吴乾纪,广东会昌人,金陵大学毕业后,随章文才教授来到真武场,选育出了中国甜橙之冠鹅蛋柑。他甘愿留在真武园艺场当场长,从事柑橘优良品种培育推广。解放初期,他将场内3500多公斤大米支援人民解放军。1950年3月 21日,一伙穷凶极恶的土匪闯进园艺场抢劫,吴乾纪挺身护场,被土匪枪杀于柑橘树之下。
(江钢原冶炼车间)
(珞璜园区企业车间)
江津交通便捷,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是历次大移民接收安置之地。从明末清初起,先后承接了湖广填川移民,抗日战争随民国政府南迁的下江移民,三线建设内迁巴蜀的军工移民,三峡工程承接安置的库区外迁移民。在承接移民中,多种文化交融,多方先进技术传入,熔铸成了开放活跃、经济强盛、文化昌明之地。
(綦河广兴场)
1941年8月,国立华侨二中迁至五岔场。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归国华侨和港澳青年600多人,先后在此就读,毕业后有的考进清华、北大、复旦、西南联大等国内高校或留学海外,有的前往延安,有的奔赴抗战最前线。
(真武场福建移民会馆-天上宫)
綦河之滨的真武场是移民之乡,曾建多个移民会馆,保存至今的有福建移民所建的天上宫、广东移民所建的南华宫、江西移民所建的万寿宫,以及民国期间所建的中西合璧马家洋房子。场后山坡还建有望江台,是移民们面朝故土、叩拜先祖的祭台。如今,真武场已列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古街区。随着近邻的重庆二环高速和三环高速建成通车,真武场已成为人们寻古追幽的胜地,也成为了移民后代寻根溯源的宝地。
(中西合璧马家洋房子)
过去,贵州缺盐,綦河是川盐入黔的水路门户之一,整治航道,确保綦河通畅,历来受到重视。清雍正七年,经疏凿险滩,綦河船只可顺畅进入长江。光绪四年,又治航道,长江轻舟可上溯綦江;疏浚松坎河道,船只可由松坎上行,直抵新站。
(桥溪口大胜闸)
改变綦河航运状况,抗日战争时期曾有过大动作。民国政府南迁重庆,市区人口从37万陡增至120万,加之钢铁厂、兵工厂内迁,物资供应极度紧张。綦河流域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和农副产品,整治航道,保证大后方军工原料和市民物资供应,成了当时迫在眉睫的国家大事。
(綦河浅滩)
建闸坝,治浅滩,实施渠化整治工程。1938-1945年,綦河两期工程,修建船闸11座,整治险滩畅通了航道。
一期工程,在綦河干流及支流蒲河建成5座船闸,分别以“大智、大仁、大勇、大信、大严”冠名。闸室宽9米,长66米,一次可通行5吨木船12只,或15吨木船6只。
(车滩大利闸)
二期工程,建成了石溪口大中闸、滑石子大华闸、剪刀口大常闸、桥溪口大胜闸、车滩大利闸、五岔大民闸六座船闸。闸室宽12米,长60米,可通行30吨级木船,长江小汽轮也可过闸至三溪镇。
(五岔大民闸)
1938年,綦河航道整治之前,通航船只1600多艘,年运量4.8万吨;到1941年2月,船只增至2600多艘,年运量30万吨。提升綦河航运能力,对维系重庆陪都生存,提供抗战前方物资保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綦河船闸)
新中国成立后,綦河各道闸坝先后进行了闸门改造、坝体维修,一些区间航道也进行了整治,在清溪河、笋溪河上又建成了3座船闸。
(桥溪口河畔的渝黔铁路)
随着纵贯綦河流域的川黔铁路通车,高速公路也渐成网络,原有船闸通航技术落后,綦河航运日渐衰萎。綦河水能丰沛,有较高的水电开发价值。经测算,綦河年均径流量为38.5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约36万千瓦,可开发量12.4万千瓦。
(车滩电站)
1968年,重庆市提出拟建12级梯级电站方案,兴建径流式电站,以发电防洪为主,兼顾航运和城乡生产生活供水。至2004年底,綦河流域建成水电站34座,总装机容量6.18万千瓦。其中干流电站5座,总装机容量1.58万千瓦。
(车滩电站发电车间)
江津利用船闸先后建成车滩电站、五福电站和桥溪口电站,三座电站装机容量1.2万千瓦,至今运行正常。
(五福电站)
綦河流域曾是三线建设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域之一。江津境内先后有晋江、青江、江钢、长风等企业入驻,为国家三线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这些企业或搬迁或停产,但三线人艰苦创业的宝贵精神永世长存。
(江钢炼铁车间)
綦河流域森林植被好,风景优美,催生了多个旅游胜地。藻渡河上游的金佛山、黑山谷,笋溪河上游的四面山已为国家5A级风景名胜,清溪河上游的清溪沟水库已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桐梓松坎、綦江东溪、江津中山是千年古镇,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渝川黔旅游金三角享誉天下。
(四面山望乡台瀑布)
如若沿綦河漫游,美丽风景目不暇接,人文故事引人入胜。你会看到梯田层层稻粟飘香,橙红橘黄硕果满园,也会听到金沙寨军民顽强抗敌的故事,听到民工凿石疏浚河道修建船闸的故事,听到中国柑橘之父章文才教授遴选世界名果江津鹅蛋柑的故事。
(江津柑橘)
民国期间,中国第一个良种柑桔培育基地设置于此,中国锦橙(俗名鹅蛋柑)就是从真武乡间的果树中筛选而出。新中国成立后,真武移民会馆一侧的柑橘园,成为了四川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实验农场和柑橘物种基因库。随后,果树专家们又从真武柑橘基因库里筛选出了优质晚熟柑橘,并向我国南方地区推广栽培。重庆长寿湖晚熟柑橘生产基地的品种,就源自真武实验场,其原种树仍然保留在场内果园。
(珞璜工业园区企业车间)
(珞璜枢纽港)
近些年,重庆产业布局调整,江津的德感、双福、珞璜,已经成为重庆主城西部交通最发达、经济最活跃、制造业最强盛的地区。綦河一侧的珞璜园区,水路、铁路、公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搭建起了成渝双城经济圈与中欧、东南亚联接的“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主枢纽。2024年全年开行江津班列1804列,开行量全市第一。
(綦河风光)
江津纳入河长制管理的中小河流209条,其中綦河流域河流得到有效管控,自然生态不断修复,肥美鱼虾多起来了,古僰溪遗存的珍稀鱼种——青鲌鱼也多起来了。
(綦河“打鸟族”)
生态好,水质好,鱼虾多,吸引着众多水禽鸟类前来栖息捕食。中华秋沙鸭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每年都要飞来綦河越冬。届时,“打鸟族”摄影师们从全国各地汇集綦河堤岸静静守候,期待鸟中“大熊猫”早早入眼,早入摄影镜头。
(中华秋沙鸭-网络下载,谢谢原作者)
静立綦河江口,沐江风,观江景,江津老乡、明代工部尚书江渊曾写下《南江寓钓》描述綦河美景:“僰溪遥合大江流,浩荡烟波送白鸥。暮雨半蓑移浦内,夕阳一线挂滩头。鱼穿柳絮好沽酒,竿拨桃花懒系舟……”
(綦河农家小院)
(珞璜合解村民看自己的“村晚”)
人间烟火起,岁月永不息。巴人在綦河留下了宝贵文化遗产,后世更需认真传承。綦河仍在静静流淌,仍在与时代共振,生生不息,造福于民。当今更需百倍努力,呵护好这方弥足珍贵的青山绿水,还要把綦河故事接续下去,讲得更好。
2025年11月15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