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五塔寺的一瞬,喧嚣便被隔绝在外。立冬已过,这最后的秋光却依然盛大,仿佛时光特意在此多停留了片刻,将积攒了一整个季节的鎏金,都慷慨地泼洒了下来。
那两株与寺院同龄的银杏,是这里真正的主人。近六百年的风霜,未曾使它们苍老,反倒炼出了一身通透的从容。它们的枝干是疏朗的,伸向天空的姿态,像一位阅尽沧桑的学者摊开的掌纹,清晰而安详。
叶片已落了大半,并未显出凋零的凄惶,反倒是在蓝天的映衬下,勾勒出一种洗尽铅华的风骨。而它们全部的华美,似乎都慷慨地馈赠给了大地——那一地铺展开的,是何等奢华的金黄地毯啊!厚实,松软,每一片叶子都像是被秋光细细浸染过的信笺,层层叠叠,静静地诉说着一个关于时间与坚守的古老故事。
故事的另一位讲述者,便是那座印度风格的金刚宝座塔。砖石结构垒起的,是岁月的褶皱,每一道风蚀的痕迹里,都藏着明清两代的烟云。它就这样默然矗立,任藤蔓攀爬,任苔藓点缀,它的威严是内敛的,不张扬,却自有千钧之力。
塔前的银杏,用一季的绚烂来点缀它的永恒;而它,则用自己不变的沉默,守护着银杏年复一年的轮回。这一动一静,一璀璨一沉郁,构成了北京秋日里最动人的时光叙事。它们相守了近六百年,看过王朝更迭,听过钟鼓梵音,如今只剩下这无言的陪伴,却比任何誓言都更撼动人心。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切过来,将一切都镀上了一层温柔的滤镜。光线穿过银杏疏朗的枝桠,投下斑驳的、跳跃的光影。
某一刻,抬头望去,几簇尚未凋零的枝叶在蓝天的背景中交错环抱,竟自然形成一个摇曳的、金色的花环,仿佛是天穹为这塔与树的深情加冕。
耳畔是游人轻微的、赞叹的私语,眼前是镜头捕捉不尽的画面——那苍劲枝干,是水墨画;那满地流金的落叶,是印象派的油彩;而那塔与树亘古的相望,则是一首无需文字的、永恒的史诗。
忽然明白了,我所邂逅的,并非一场盛大的告别,而是一场庄重的沉淀。这最后一抹秋色,不是尾声,而是秋天将自己最精华的灵魂——那份历经繁华后的沉静,那份面对寒冬的坦然——全部注入了这片土地。
它将所有的喧嚣与色彩,最终都沉淀为脚下这片坚实的、金黄的沉默。 离去时,暮色渐起。寺院的轮廓在渐弱的光线中愈发显得深邃。我没有回头,因为那份圆满的寂静,已随着那片金黄,深深地印在了心里。它告诉我,岁月流转,万物皆有期,但总有一些守护,可以成为时光本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