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雪域高原寒意渐浓,拉孜县却处处涌动着滚烫活力与生机:318国道5000公里纪念碑广场上,自驾车队排成长龙,国内外游客慕名打卡;强公村“3185旅游综合服务区”里,酥油茶的醇香裹着烟火气四处弥漫,摊位前客流不绝;40公里外的锡钦温泉康养中心,54℃的天然泉水氤氲蒸腾,温润泉池中,欢声笑语与对生活的期盼一同升腾……从定日6.8级地震后的废墟之上,拉孜县激活文旅资源,让产业复苏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走出了一条“重建+文旅”的共富之路。
蓝天白云下,五星红旗猎猎招展。318国道5000公里纪念碑旁,“此生必驾”打卡牌前,自驾爱好者与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纷纷举起相机定格这一难忘瞬间。
不远处,强公村“3185旅游综合服务区”飘来阵阵酥油茶香。青稞饼、手工酸奶的地道风味与特色手工艺品一起,让各个摊位笑语盈盈、客流不断。“虽然今年1月遭遇了地震,但生意影响不大,无论夏季还是冬季,游客都不少,收入稳定!”村民桑姆系着整洁的围裙,笑容像高原阳光一样明媚灿烂。
定日6.8级地震后,强公村仅用5个月完成重建,并对服务区提档升级。“从清理废墟到乔迁新居,这是家园重生的奇迹!”强公村村委会主任次仁吉拉自豪地说,“如今乡亲在新房里安居乐业,下一步要把打卡点用足用好,让大家不仅住得舒心,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我从河北邯郸专程而来,在中国最美景观大道5000公里处留念,接下来直奔珠峰大本营!”游客王女士举着手机对准身后的纪念碑,语气里满是憧憬,“被这里灾后重建的生机打动,西藏的美不仅在路上,更在乡亲们向上的精气神里。”
“曾经的土建房,如今只剩回忆。”拉孜县锡钦温泉康养中心经理旦增笑着说。2023至2024年,先后投入中央扶持资金2500余万元,对原有旅馆全方位改造。如今的康养中心焕然一新,客房由50余间扩容至90余间,公共浴池、家庭套房、标准泳池一应俱全,年接待量突破4万人次;7名本地员工人均月薪达5500元。“温泉成了乡亲们的‘致富泉’。”旦增言语间满是自豪。
温泉的魅力,吸引着来自河南洛阳的李先国夫妇俩,从2014年起他们便与这里结下不解之缘。“我们每年都会来两次,差不多有十来年了。”夫妇俩笑着说,如今早已和老板成了挚友,常用的物品都常年存放在中心,这里就像远方的第二个家。
锡钦温泉推出的藏西医结合康养疗法声名远播,不仅吸引着区内外游客,泳池中还不时能见到金发碧眼的外籍游客,在氤氲热气中感受高原温泉的独特魅力。
“灾后重建不是终点,而是产业升级的起点。唯有整合全域资源、提升服务标准、守住安全底线,才能留住游客,让拉孜文旅‘淡季不淡’。”拉孜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灾后的拉孜县没有停留在“恢复原样”,而是着眼长远,系统性布局文旅产业。今年前三季度,拉孜县接待游客44.47万人次,旅游收入8677.2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1.5%、29.2%。
从强公村的特色服务区到锡钦温泉的康养产业,从地标打卡到文化体验,拉孜县将灾后重建与文旅发展深度绑定,让每一处重建成果都成为旅游亮点,每一项文旅服务都承载民生期待。如今,灾后恢复重建的拉孜,正在雪域高原书写着产业复苏、民生改善的新篇章,这条“共富之路”正伴着滚滚车流,向更远的前方延伸。
来源:云端珠峰
【主编:土旦丨编辑:白玛央拉】
珠峰之乡·吉祥日喀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