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月份的欧家梯田,稻浪翻滚,金浪层叠。
这片位于广东省清远市北端的梯田,是欧家村壮族人世代劳作、栖息的地方。千亩梯田在这里依着山势绵延而下,蜿蜒起伏,与云雾缭绕的大雾山交相辉映。每年秋收季,都是这里最忙碌的时候,村民们忙着收割,游客在田地边驻足拍照,笑声和快门声此起彼伏。这片土地,正经历着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但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幅光景。进村的路窄小难行,梯田也远不如现在这般错落有致,作物繁多杂乱,一眼望去寻不到焦点,且由于地处群山之中,村民的收入来源也较为单一,只能靠天吃饭。
而如今,梯田重新热闹起来。修缮的村道通到了田边,行人络绎不绝,民宿与农家乐点缀在层层梯田之间,风景复苏。变化并非偶然,它的重新繁荣,是一场多方携手的共创,短短十年间,一场“梯田重生”的故事正在这里展开。
梯田复生
连山的山路总是弯得出人意料。
从县城开车驶往欧家村,一共要经过二十多公里盘山公路,几个弯道之后,梯田便会在你的眼前铺展开来,层层沿着山势升起,线条柔和而坚韧。欧家梯田被评为“中国十大至美梯田”之一,是摄影爱好者间口口流传的圣地,也吸引着无数旅客驱车驶来。可曾几何时,这里却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今年54岁的农民雷统坤回忆起十年前,村道狭窄,两车相遇都要小心翼翼地错让。土地零散,各家种各家的,没有统一规划。他从20几岁就开始务农,家里有几亩地,主要种稻谷。梯田每年种一造,那时候每年的收成刚够一家人一年的口粮,基本没有余粮可卖。
转机出现在2015年。
这一年,连山万达欧家梯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发现了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立刻与村里取得联系,提出土地租用和合作方案。由公司租用村民家里的田地,统一管理,同时修建基础设施,将这里打造成旅游景区。公司给出的土地租金很高,村民也很配合,仅仅过去两三个月,二者就在土地租用和流转事宜上达成一致。
改造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修路、铺设步道、建造观景台,进村的道路一点点被拓宽,原本坑洼不平的山路被铺上了水泥,梯田也一层层被重新整理。直到2021年,村里才有了第一条可供中大型巴士行驶的公路。
“如果不发展旅游业的话,这条路要完成修缮,可能要再延后五年、十年。因为推动了修路的事情,村民也都很支持我们。”涂新兰说。她是这场改造的见证者,也是推动者。
作为公司的营销经理,她从2021年开始便一直住在村子里,这里也成为了她的第二个故乡。她回忆起这里最初的样子,道路泥泞、鸡鸭乱跑,与如今已经完全不同。这几年里,游客中心、停车场、民宿、餐厅,一个个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了起来,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仅基础设施建设就花费了数千万元。
想要让一片土地重获新生,仅靠基础建设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带动村民参与进来。公司与村民建立了合作关系,村民可以把土地流转给公司获得租金,也可以在景区务工,还可以自己开民宿、办农家乐,收入全归个人所有。
如今,欧家村六成以上的村民已参与景区建设与运营。他们有的在景区做保洁、做安保,有的操持自己的生意,有的售卖自家的土特产。通过各种方式,村民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中来。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几乎每户人家都在这几年里住起了楼房。
雷统坤就是其中之一,最近几年,他靠经营农家乐在村子盖起了四层小楼。当然,他也没有放弃种地,仍然在亲自操持着40亩梯田。如今大部分工作已经机械化,这称不上是太大的负担,每年九十月份,在做好田间工作之余,他还要兼顾家里的生意。相比过去仅靠务农维持生计,现在的日子好过太多,农家乐的生意收入占了他每年收入的一半多,这些年越做越大。
从农民转变为旅游服务者需要学习新的技能,接待游客的礼仪、沟通技巧、线上订单的处理方式,村民每次遇到问题,都会找涂新兰商量,涂新兰也会耐心地帮忙解答。这四年来,她已经跟村中的所有居民相熟,每次被问到“为什么会在这里待这么久?”时,她都会回答:“因为我就是农村出来的,我想要留在这里,看到这里一点点好起来我也会有成就感。”这是她的初衷,现在也没变。
在涂新兰看来,欧家梯田的复兴,是产业的重构,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回归。公司在尝试用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方式让土地持续生长,让传统梯田文化在现代旅游业中找到新的生命力。土地被重新关照,人也重新回到了土地。
路好走了,景区运营起来了,村民的日子也好过了。但要让这场繁荣持续下去,仍需要更多层面的支持。
金融活水
万事开头难。2021年,第一个旅游旺季到来的前夕,全村都十分紧张。游客预订量激增,公司需要提前采购大量物资、支付员工工资。资金周转一时紧张起来。
涂新兰记得那段时间的焦虑,“旺季是我们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但前期投入也很大,处处都需要资金。”景区需要提前备货,设施需要维护与运营,与此同时,旺季用工量会增加,临时工的工资也要提前支付。这些开支加在一起,形成了不小的资金缺口。对于一个仍在成长期的文旅项目来说,这样的压力并不少见。
就在这时,建设银行清远连山支行找到了他们。
通过日常的走访,支行早就了解过这家企业的情况,并意识到了欧家梯田成为高端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巨大潜质。“把乡村文旅作为产业来经营,对于企业来说,就存在投资融资、资金管理运营等一系列的挑战,这些难题,正是我们银行发力支持的地方。”建设银行清远连山支行副行长曾柏文向我们介绍说。
了解了他们的需求,考虑到水稻种植与文旅项目季节性强、资金需求比较急促的特点,清远连山支行向他们推荐了“小微快贷”产品。这款产品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线上即可完成申请、审批、签约以及还款的全部流程,不需要繁琐的抵押流程。
从申请到资金到账,前后不到一天时间。“真的很快,我们当时还在担心来不及,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这笔资金帮助公司顺利完成了旺季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那个旺季,欧家梯田迎来了大批游客,景区运营平稳顺畅,没有因为资金问题影响服务质量。
这只是合作的开始。文旅之外,作为一个农旅结合的项目,梯田本身的种植和管理,同样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春耕时节,购置农机、雇佣人工,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开支。
自合作达成以来,建行清远连山支行就陆续为欧家梯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用于帮助公司完成梯田的修整和农业设施的改善。雷统坤现在用的收割机,就是这几年陆续添置的;欧家梯田的特有的冷泉灌溉系统,也是为这里特殊的丝苗米品种量身定制。
如今,这里已经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丝苗米产业链,2024年全县丝苗米种植面积逾9.18万亩。“这是从前想都不敢想的。”雷统坤说。
而这一切,也转化为村民看得见的收益。土地租金按时发放,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好,自家种的稻米、土特产也有了销路。从种植到收获,从田间到餐桌,金融服务渗透到了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的各个环节。
建行清远连山支行副行长曾柏文多次到欧家梯田实地调研。每次,他都会和涂新兰聊景区的运营情况,也会在梯田间转转,观察稻米的长势、状态,也会关心作物的收成。连山支行负责梯田项目的团队共有六人,其中有很多同事都是壮族人,懂得当地的方言,可以更方便地与村民们沟通交谈。每次来,团队都能发现一些新的变化,也能听到一些新的需求。
了解到文旅项目的经营困难,清远连山支行主动降低了公司账户的结算费用,并在贷款审批上简化环节,让金融服务更贴近实际需求,这极大减少了企业的负担。
观察到景区内各种收款码林立,游客支付不便,企业与农民收账也困难,建行清远连山支行提供了聚合支付方案。过去,企业需要对接多个支付平台,资金分散在不同账户里,每到月底光是整理账目就要花费不少时间。
“有了聚合支付系统,游客无论使用哪种支付方式,资金都会自动归集到统一账户。系统还能生成详细的交易报表,每天的收入情况一目了然。结账更便捷了,财务对账也更高效。”曾柏文介绍。
“对于乡村金融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规模的大小,而是需求的匹配度。”曾柏文说。对于欧家梯田这样的文旅项目,理解它的运营特点、现金流规律、发展阶段,比什么都重要。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才能提供真正有用的金融服务。
曾柏文和团队还在探索更多创新场景。数字人民币在景区的应用、智慧景区的建设,这些都是他们正在推进的方向。“我们希望金融服务能够真正融入到景区的日常运营中,成为支撑它持续发展的力量,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就在前不久,我们还向建行清远连山支行申请了一笔小微快贷,用于提升村子里的基础建设。我们希望将欧家梯田打造成一个旅游康养度假圣地,而不止是短暂停留的景点。”涂新兰说。
闻此,曾柏文在利率上给予了最大力度的优惠。他很钦佩涂新兰的决心与毅力,也十分认同她的理念,而这,同时也是欧家梯田与建行清远连山支行之间的一场盛大的双向奔赴。
共同的土地
欧家梯田的重获新生,只是广东众多乡村的一个缩影。
当金融走进乡村,土地被重新激活,人也在重塑与生活的关系。雷统坤在农民的身份之外,也成为了一家餐厅的老板;涂新兰在经营公司、运营景区的同时,也成为了村民们最信赖的伙伴;曾柏文经过多次来访,也成为了一位忠实的陪伴者,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每一次改变。
如今的欧家梯田,丰收已成常态。每年九、十月,金色的稻浪依旧会如期而至,游客依旧会络绎不绝。但故事并未就此结束,从一片梯田到一座村庄,再到更多被重新激活的乡村,金融的力量正让共创从一时之变,成为可持续的日常。
这样的实践,正在广东更广阔的土地上铺开。
建行广东省分行贯彻省委省政府“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的工作部署,以及“重点扶持一批 10 亿元级企业,建设一批亿元级项目”的工作要求,持续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及龙头企业授信覆盖工作。
截至2025年8月末,建行广东省分行累计为全省超过200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50家农业龙头企业授信超过300亿元,贷款投放超过450亿元。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的金融扶持力度。在梅州,金柚产业在建行的支持下持续壮大;在江门,陈皮产业链得到金融活水的滋养;在茂名,荔枝种植户通过建行的贷款扩大规模、提升品质。这些特色产业共获得建行投放的贷款超过90亿元。
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产业,一户户真实的农民,一次次实实在在的改变。
为了让金融服务真正下沉到村,建行广东省分行已建立超过3万个“裕农通”服务点,覆盖全省21个地级市。它们就像毛细血管,将金融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基本的金融业务,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
正如在连山的村庄,人们重新找到了与土地的连接。建行广东省分行在做的,是以金融为媒介,让企业、农民、银行等不同主体共同参与到美好生活的建设中来。这不是简单的资金输送,而是一种陪伴与共创,理解需求、匹配服务、持续支持,让金融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助推力。
欧家梯田的一天,从晨雾中开始。雷统坤站在自家的梯田边,看着收割机在田间作业。几年前,他不会想到自己能过上这样的日子。涂新兰在村口的游客中心里,正和团队讨论着下一步的规划。曾柏文和同事又一次来到村里,这次他们要了解的,是景区在数字化建设上的新需求。
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还在继续,而金融的力量,正让这场共创走向更远的未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作者 | 林 檎
编辑 | 甘笠男
统筹 | 黄嘉翔
排版 | 思 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