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淮大地合肥,一座名为“紫云山”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正以其超越地理概念的命名,勾勒出数字时代的文创盛景。作为包河区的新坐标,它以创新的发展理念和生动的产业模式,成为观察安徽乃至长三角文创产业升级的重要窗口。
日前,中华工商时报记者参加“皖美十四五再启新征程”2025网聚美好安徽网络主题活动,走进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进行实地探访。
据介绍,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于2025年3月正式挂牌。它摒弃了传统集中建制模式,独创了“分散布局、集群联动”的有机生长模式,这一模式如同一套中枢神经系统,将区域内的文化“珍珠”串联成链,使其迅速崛起为安徽省文创产业的核心承载区。
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底气,源自其集四大国家级资质于一身: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国唯一的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以及安徽省独一无二的创意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这四项资质,从产业集聚、技术融合、广电科创和区域战略四个维度,为其构筑了政策与品牌护城河。
在此基础上,园区构建了“一轴二核三区四片”的空间脉络。这一格局并非简单的物理划分,而是一个功能互补、生态协同的有机体。它将滨湖卓越城、骆岗公园、合柴1972等既有文化地标编织进同一张产业生态网,形成了从内容创作、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消费体验的完整闭环,实现了“处处是园区,处处有生态”的宏大构想。
园区的产业生命力,根植于清晰的“3+3”方向定位:夯实大视听、数字内容、创意设计三大基础领域;布局虚拟现实制作、直播经济、数字音乐三大新兴赛道。在这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已成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日常。
记者在园区看到,AI智能眼镜让观众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智能交互手套让设计师在虚空中雕刻三维模型;展开元宇宙数字画卷,用户便可步入一幅会呼吸的《清明上河图》……这些前沿科技产品,不但将抽象的算法转化为极具冲击力的沉浸式文化体验,还带来了经济效能。截至2025年8月,园区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已飙升至443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3%。
此外,2024年,园区文化产业主营收入突破500亿元。2025年增长势头不减,上半年即实现全口径收入333亿元。此外,招商引资亦成绩斐然。今年上半年,104个项目成功落地,带来计划投资额98.2亿元。
一系列数据印证了园区“政策-资本-空间”三维协同模式的成功。而紫云山的雄心,远不止于自身的发展。它的更大使命在于成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点燃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创新引擎。借鉴“紫云山”分散布局的理念,全省范围内的闲置空间资源将被有效盘活,推动建设“竖起来的开发区”和“半空中的产业园”,实现土地价值与产业效益最大化。从紫云山的“星星之火”,到全省文创产业的“燎原之势”,一条以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生态协同为特征的安徽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正愈发清晰。(记者齐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