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大学】
随着实习进入后半程,教学内容除了野外岩石、地层、构造……也融入了人文的内容。同学们探访风景名胜、人文古迹,在山水和街巷中领会大自然和古人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
自然风光篇✦
10月3日,考察队伍自Lecco乘船北上,沿着Lake Lecco和Lake Como观察两侧二叠纪变质岩和火山岩,以及三叠纪-侏罗纪的沉积岩。我们一路来到了两湖交会处的小镇Bellagio,隔湖远望对岸的地层序列,也在小镇上感受了明丽而静谧的地中海风情,体验了阿尔卑斯山脚下生活的惬意与舒适。
Lecco 湖及Como湖地图
湖边小镇(黄一召摄)
自山顶鸟瞰Lecco(黄一召摄)
Q
Lake Como的风景真美呀!这个湖形态如此特别,而且好像深不见底,真是太神奇了。为什么山脚下会形成这样的湖呢?
A
这个湖泊的形态的确很特别,而且其湖底基岩甚至比如今地中海的海平面还要低。如果说湖泊仅仅是和现代类似的冰山融水侵蚀的结果,那么其湖底不可能比作为基准面的海平面还低。这表明历史上存在过更低的侵蚀基准面,这就是500多万年前中新世的古地中海。那时直布罗陀海峡隆升使地中海与大西洋隔绝,整个地中海如同一个巨大的蒸发湖,其水面迅速下降,使得沿岸的高程差增大,侵蚀作用加强,这样就形成了深切的谷地。第四纪冰期带来的冰碛物将河谷阻塞,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条形的深水湖泊。
名胜古迹篇✦
作为一座两千年历史的古城,米兰见证了欧洲历史上许多重大时刻。从罗马帝国标志着基督教合法化的《米兰敕令》,到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与《最后的晚餐》,再到拿破仑、工业革命,这里是欧洲历史的“活化石”,路边随拍,处处都有古迹,行走在街头如同一场穿越时空之旅。
斯福扎城堡,达·芬奇的杰作
深埋地下的古罗马城墙
Q
米兰真是一部厚重的史书!而且和沉积地质学的地层叠覆律这部“大地之书“一样,城市的演化也像地层一样,是成层性的,越往下就越古老,这也是沉积作用引起的吗?
A
没错!这是由现代沉积作用形成的文化层。这里的沉积和地质历史上的沉积非常相似,但有几点不同:这里沉积的物源同样是倒塌的房屋等人造物的风化作用形成的碎块,但是它们没有经历搬运作用,是原位沉积下来的;而且天然沉积物需要经历漫长的深埋和压实过程,这里的埋藏和压实却是由人类“代劳”的,人类在旧的废墟上整理地面、建造新的建筑物,于是就将更古老的遗迹压在了下面。这样就形成了人类历史时期的“文化层”和湖相叠压的“历史遗迹”。
文博展览篇✦
今天的米兰,以“时尚之都”而闻名,但是这里同样潜藏着无数文化遗产和科学宝藏,它们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深厚的底蕴。通过游览博物馆和文化场所,同学们参与了这场古与今的对话。
米兰大教堂(Duomo di Milano),始建于1386年,建设过程持续几个世纪,维护和重修工作持续至今,堪称“永不停歇的工厂”。也由于其修建过程横跨多个时代,教堂建筑也将哥特式、巴洛克式等多种风格融为一体。其顶部采用哥特式,充满着向上的升腾感。彩绘玻璃历经数百年,依然鲜艳如初。
米兰大教堂(黄一召摄)
米兰大教堂内部的彩绘玻璃窗
达·芬奇科技博物馆是以文艺复兴以来的近现代米兰为主题,展示了众多艺术作品、科学模型、发明复原和互动展览。达·芬奇的创意跨越时代,至今仍启迪着我们。从艺术风格到工业设计,这些展品告诉我们,人文与科学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壁垒,只要有一颗好奇心并勇于探索,就能走向人类知识的边界。
文艺复兴时代的杰作——《最后的晚餐》by达·芬奇(复制品)
欧洲丰富的工业遗产
欧空局的火箭模型,人类走向深空的梦想也是地空人的奋斗目标
来源 |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排版 | 地空融媒体中心 金善瑛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