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庙,又称复圣庙,位于陋巷街北首,与孔府后花园隔街相对,是祭祀孔子最杰出的弟子—颜回的庙宇。与孔庙(祭祀孔子)、孟庙(祭祀孟子)、曾庙(祭祀曾子)并称,是儒家文化在曲阜的重要载体。颜回(字子渊),被尊称为“复圣”。颜庙是国家级祭祀建筑,与孔庙、孟庙等共同构成儒家圣贤祭祀体系。
据记载,在颜回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便在其故居基础上立庙祭祀。历代帝王对颜回不断加封,庙宇也随之扩建。汉代时被列入国家祭祀,唐代时迁至今址,元代正式敕建为“复圣庙”,明清两代又多次重修和扩建,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现存的颜庙是一组庞大的古建筑群,占地36亩,分为五进院落,包括复圣门、归仁门、仰圣门、陋巷井、乐亭、复圣殿等建筑。颜庙始建于何时不详,原建于曲阜城东北三公里的五泉庄附近。元初重建,经十年落成,元大德末旧庙毁。公元1317年(元延佑四年)迁至陋巷故址。公元1594年(明万历二十二年)修建,奠定了现存规模。颜庙内有元、明、清建筑25座,金至清碑刻53块,古树500余株。2001年,颜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三孔”的扩展项目,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颜庙归仁门,穿越一道门,回归仁之本心。这道门,不仅是空间上的入口,更是一次精神朝圣的起点,一道直指儒家思想核心的哲学命题。“归仁”二字,其意深邃,直接源于儒家经典。“归”,即回归、趋向、归附;“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代表最高的道德境界,是仁爱、仁德、本心之善。最著名的出处是《论语·颜渊》中的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是孔子与颜回关于“仁”的最重要对话。孔子告诉颜回: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天下归仁焉”的“归”,是“称许”、“归附”之意。而颜庙的“归仁门”,巧妙地将“天下归仁”的宏大理想,聚焦于每一个从此门经过的个体,呼唤他们 “归于仁” ,即通过自身的修养,回归到“仁”的境界。
进入颜庙正门—归化门之后,所到达的第一个开阔空间,即颜庙的第一进院落。这个院落的主题是“追思颜子德行”,通过核心文物让您在瞻仰主殿前,先感悟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
这个院落最关键的文物是陋巷井与碑刻。它直接对应着《论语》中孔子对颜回的赞叹:“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口井相传就是颜回当年取水用的“瓢饮”之源,是颜回精神的物质象征。该院落是颜庙建筑序列的起点,是整个朝圣之旅的“序厅”。它本身并不怎么宏伟,但通过“陋巷井”这一核心遗迹,却为后续瞻仰“复圣”的荣光做好了坚实的精神铺垫。
“陋巷故址”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当年居住的简陋居所的所在地。其典故源于《论语·雍也》中孔子对颜回的著名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因此,“陋巷故址”就是这句千古名言的实物印证地和纪念地。
在陋巷故址石碑的旁边,有一座亭子,这就是陋巷井。陋巷井的“身世”,直接源于《论语·雍也》中那段经典的记载: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在这里盛赞他的弟子颜回。颜回用竹筐盛饭,用木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贫之苦,颜回却从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这口“陋巷井”,正是颜回当年“一瓢饮”之水的来源。它不仅是维持生命的源泉,更是他安贫乐道精神的见证。因此,这口井从一开始,就与一种超越物质享受的高贵灵魂联系在一起。
这口看似普通的水井,其内涵是丰富而多层次的。
1. 安贫乐道的象征
井水,清澈、平淡、止渴而有益。它不像美酒那样令人沉醉,也不像甘泉那样稀有难得。它是最基本、最朴素的生命之需。颜回“一瓢饮”于陋巷井,正是他摒弃物欲、专注于精神追求的写照。这口井象征着他内心的丰盈与平静——真正的快乐不在于外在的拥有,而在于内心的富足。井的“陋”,恰恰反衬出颜回精神的“富”。
2. 君子之德的隐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井”本身就是一个富含哲理的意象。
· 井德之洁:井水源于地下,清澈明净,不受地表污浊的影响,寓意君子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
· 井养不穷:《易经》井卦有言:“井养而不穷也。”井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私地滋养着众人。这正如君子的德行与学问,能够不断地修养自身,并惠及他人。颜回的德行与学问,正是这样一口“活水井”,滋养了后世无数士人。
· 井居其所而改:井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但其水却因不断汲取而常新。这象征着君子坚守道义(不变),同时又能在学问上日日新、又日新(变)。
3. 历史与文化的沉淀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帝王将相来到曲阜,寻访陋巷,凭吊古井。他们在此驻足,不仅是为了看一口枯井,更是为了进行一次精神的朝圣。这口井成为了一个连接古今的时空隧道,让后来者能够跨越千年,与颜回的精神对话,反思自身的处境与追求。它沉淀了太多的敬仰、感叹与自省,其文化重量早已远超其石砌的井身。
在物质极度丰富的今天,“陋巷井”的故事似乎显得有些遥远。然而,它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对于现代人而言,反而更具启示意义。在一个被物欲和焦虑裹挟的时代,颜回和陋巷井提醒我们,生活的本质可以很简单。真正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或许并不来自于无休止的占有,而是来自于对事业的专注、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内心的安宁。当社会陷入“内卷”的疲惫竞争时,“不改其乐”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定力。它告诉我们,在追逐外部目标的同时,更需要构建一个强大而自足的精神世界,找到那份不为外界评判所动摇的、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快乐。对于学者和知识分子而言,“陋巷井”是风骨的象征。它代表着对真理的纯粹追求,对学术的敬畏之心,以及在清贫中依然能坚守信念的独立人格。
陋巷井,早已干涸的不再是井水,而是现代人浮躁的心灵。它静静地立在原地,如同一只深邃的眼睛,凝视着每一个到访者,发出无声的叩问,在拥有了“一箪食,一瓢饮”之后,你的快乐,究竟建立在何处?它提醒我们,在奔赴远方的途中,不要忘记开凿一口属于自己的“精神之井”。这口井,能让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澄明,在物质的困顿中不失其乐,在生命的深处,涌流出永不枯竭的智慧与力量。这,或许就是这口千年古井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