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行达人/小众秘境星探/徒步旅行家
爬了一上午的山,回到酒店稍作休息,慢慢又恢复了体力。这时已到下午3点,现在去海边,估计还能看到日落的美景。烟台之行住在火车站附近,旁边的北马路上,总能遇到漂亮的17路双层巴士,据说它是很多老烟台人的城市记忆,正好体验一下。
17路巴士,沿着海岸线向东行驶。当天是周末,乘客特别的多,有像我一样的游客,更多的则是当地市民,趁着假期到海边放松一下。虽然人多,但双层巴士的运载能力很强,而且班次较密,并不会过于拥挤,更关键的是价格亲民,只需要2元钱。
第一个目标本来是东炮台,一不小心多坐了一站,便先到了栈桥。烟台栈桥和著名的青岛栈桥有点像,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其桥面采用的是透明玻璃,末端建有一座望海亭,可与大海来一次亲密接触。凭栏远眺,西面海岸的小山上就是东炮台,东面的半岛则是海昌渔人码头。
离开栈桥,沿海岸边的绿道往回走,便来到东炮台的入口。东炮台和上午去过的西炮台相对而立,是清末烟台最重要的海防设施。
最先走入的是长长的石壕沟,由巨大的石块垒砌而成,十分坚固,与之相连的还有碉堡。沿着迷宫一样的壕沟往前走,最后竟来到了炮台的核心所在。炮台位于小山的至高点,几门黑魆魆的大炮直指着大海的方向。
炮台下是营房,围成一个方正的小院,同样由巨石砌成,里面还设有展厅。拾级而下,进入到营房的院内,先找到它的大门。这里被修成城墙的样式,并留有拱门,上方镶嵌“表海风雄”匾额。这四字由马建忠题写,他是著名的维新派人物,中国烟草税第一人,李鸿章的重要幕僚。
东炮台建于1891年,位于烟台东端岿岱山上,由李鸿章发起,德国技师督造。当时炮台上分置3门主炮、2门副炮,均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大炮。1894年李鸿章曾到此视察,称赞它“天然关隘,渤海千余里,固若长城矣!”然而到了1901年,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不得不将炮机拆除。1903年曾重修,后又遭小本子破坏。如今炮台上摆放的大炮,是2002年由北方重工业集团修复的。
参观了营房,从炮台的西侧下山,这里有一个美丽的海湾,名为月亮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