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沛良 图/甘州区委宣传部
文化是民族的根脉和灵魂。从“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深挖历史底蕴,到非遗传承“薪火计划”延续文化血脉;从红色旅游与研学活动激活红色记忆,到“云灼公主”虚拟代言人、民族舞蹈《灼光梵影》穿越时空对话……
甘州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大地上的遗产“亮”起来、古籍里的文字“动”起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城乡角落,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拥抱数字浪潮,已然形成了“文化浸润+数字赋能+全域联动”的融合发展新路径,为文化产业注入澎湃创新活力。
文化寻根,方能传承致远。全区立足“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创新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系统整合区域内党项、回鹘等民族文化资源,构建起“历史遗存保护+艺术创作转化+实景体验沉浸”的三维文化传承体系。以现存西夏壁画文献为创作蓝本,精心创排民族舞蹈《灼光梵影》,通过沉浸式实景演出,让3万余名游客在光影与舞姿中触摸西夏文明的厚重底蕴。
同时,深挖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绘制“同心文化地图”,串联起红西路军中共甘州中心县委旧址、高金城烈士纪念馆、小寺庙社区、前进牧业等10余处统战特色文化阵地,打造覆盖全域的民族文化体验圈,以同心文化的感染力凝聚人心、团结群众、激励奋进。重点开发“平山湖丝路民族风情”旅游线路,培育非遗研学基地,升级打造六大特色研学品牌;借力“霓彩彝裳”服饰文化IP,通过80余件织锦精品与50块数字展板的联动展示,构建“织锦技艺亲手体验+文化溯源互动展陈”双轨模式,累计接待研学团队2万余人次,让中华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彩。
非遗传承,需在守正创新中延续生命力。全区深入实施非遗传承“薪火计划”,构建“展演平台搭建+创意产品开发+传承体系完善”的全链条转化模式。搭建“非遗大集”特色展演平台,创新推出“传统社火+现代街舞”融合展演形式,打破传统与现代的边界,组织龙狮队、杖头木偶戏等20支非遗队伍,在春节、端午等传统节庆期间开展巡演60余场,吸引15万人次各族群众参与,生动展现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的生动图景,彰显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聚焦“非遗活化”,开发“可触摸、可穿戴”的非遗文创产品,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文创与旅游产品开发,推出木偶戏挂件盲盒、八门武术AR明信片等数字藏品与实体文创,让文化资源切实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载体。在传承教育上,扎实推进“非遗进校园”工程,开发甘州八门武术等特色校本课程,邀请书法、泥塑、剪纸、八门武术等领域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辅导,累计开展非遗技艺传习活动120场次,培养青少年传承人300余名;设立“非遗工匠工作室”,培育“非遗说”“非遗匠人”等特色品牌项目,开展技艺培训45期,让非遗文化架起各民族文化认同的“连心桥”。
文化的生命力,既在于守护历史根脉的定力,更在于面向未来的创新活力。甘州区积极构建数字化IP矩阵,形成“科技+文化”智慧传播体系,创新“三化”融合传播模式,打造“云灼公主”虚拟代言人,开发“古刹探秘”AR导览系统,通过科技和历史的深情碰撞,全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各族群众的精神滋养,潜移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非遗数字基因库,建立全区文化遗产数据库,完成张掖大佛寺数字化保护工程以及非遗项目三维建模,修复壁画、文献300余件,收录传承人影像资料300余小时,形成可追溯、可复制的文化数据资产,实现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打造智慧文旅云平台,依托公众号建成具有VR云展厅、线上活动等功能模块的“统战文化数字长廊”,开展“非遗直播课堂”“云上展览”等活动,实现“一码阅千年”共享云端文化,为有效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让各族群众在共享文化建设成果中形成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强大精神纽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