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台江苗族姊妹节如期而至,银饰作响,盛装踏歌,人们共庆民族佳节,传承千年文化;
台江姊妹节盛装游演活动。余天英 摄
盛夏,榕江“村超”激情重启,绿茵竞技,华服溢彩,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绽放无限魅力;
金秋,全国“村BA”总决赛燃动台盘村,篮球击地,欢呼震天,人浪与热浪翻涌,引爆乡村狂欢盛宴;
初冬,雷山苗年盛大开启,鼓传旷野,宴暖寒冬,万千宾朋盛装齐聚,共沐苗年喜悦……
苗岭深处、侗寨楼前,一场场充满泥土气息与民族风情的节庆赛事次第绽放,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激活黔东南旅游的一池春水。
这些充满民族特色的节庆赛事,如今在黔东南已不再是零散的活动,而是一场经过精密策划、贯穿全年的文旅体融合盛宴,正以惊人的创造力重塑着中国乡村旅游的版图。
机制破局:从“散点爆破”到“全域联动”
“过去各县各自为战,节庆、赛事活动像撒胡椒面,游客来了就走,留不住人。”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坦言。
2024年8月以来,黔东南州以景区联动工作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构建起“州级统筹、县级实施、各方参与”的全新格局。
在规划层面,黔东南以西江、镇远、肇兴三大核心景区为支点,串联起全州16个县市的旅游资源。以“一景一节一赛”模式为抓手,将全年节庆、赛事活动划分为四大主题季——
春季主打苗族芦笙节、苗族姊妹节、侗族萨玛节、侗族谷雨节等民俗盛典;
2025年“村BA”球王争霸赛全国总决赛暨“深山音乐会”国庆专场现场。台江融媒供图
夏季聚焦“村超”、“村BA”、龙舟赛、环雷公山自行车赛等体育赛事;
秋季推出“村T”、“村歌”、侗族大歌节、非遗周、蓝莓文化节、仰阿莎文化节等非遗展演;
冬季则以苗年、侗年、鼓藏节等年节活动收官。
这种错峰布局使黔东南实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天天有亮点”。
这份贯穿全年的活动表,清晰地展现了景区联动改革带来的澎湃活力——
4月11日至19日台江县苗族姊妹节期间,共接待游客49.6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17亿元;
“五一”假期,贵州“村超”20强赛拉开帷幕,期间,榕江县共接待游客40.93万人次,同比增长10.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6亿元,同比增长12.78%;
5月1日至5日,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黔东南赛区预选赛,台江县共接待游客40.2万人次,同比增长3.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99亿元,同比增长1.87%;
国庆中秋假期,全州共接待游客533.5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29%、8.45%;其中,榕江“村超”仅10月4日吸引现场观众超2.5万人次;
雷山苗年开幕当天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吴义环 摄
11月5日,中国·雷山苗年开幕当天,雷山县共接待游客51526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449.2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9.46%、5.7%。
事实证明,节庆赛事带来的强劲消费拉动力,已成为驱动黔东南旅游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IP出圈:从“乡土表达”到“国际共鸣”
“村字号”IP的集体“出圈”,是黔东南节赛引流的精彩之笔。
国庆中秋长假,汇聚全球足球爱好者的“地球村”足球友谊赛在贵州“村超”球场火热进行。来自阿根廷、巴西、埃塞俄比亚、美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球队齐聚这座黔东南小城,以足球为媒,展开友好交流。
在榕江县“村超”球场,来自福建的游客林仲金见证了令他震撼的一幕:中场休息时,侗族大歌《蝉之歌》与足球宝贝的现代舞同台竞艳,观众席间,外国球员跟着鼓点跳起民族舞蹈。
“这哪里是乡村赛事?分明是一场全球文化派对!”林仲金兴奋地说。
这种突出的原生性与独特文化表达,构成了黔东南节赛出圈的核心竞争力。
2025年贵州村超全国赛总决赛“冠军之夜”文艺专场演出现场。 榕江融媒 供图
2023年诞生于榕江的“村超”,以“零门槛参与、沉浸式体验”为核心竞争力,这种返璞归真的设计,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全球传播矩阵,吸引来自美国、西班牙等32个国家的媒体实地探访。
台江“村BA”则走出一条“文化符号赋能”之路。赛事将苗族飞歌、反排木鼓舞等非遗元素融入开闭幕式,通过“赛事IP+文化符号”双轮驱动,4500余场球赛累计网络曝光量突破1000亿,受众群体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更令人瞩目的是文化输出的“逆袭”。凯里“村T”秀让苗绣、蜡染登上巴黎时装周,吸引路易威登等奢侈品牌寻求合作。自2024年7月诞生以来,这场源于乡土的时尚盛宴已举办超过500场次演出,引发全网150亿次关注,走向国际舞台。
8月1日晚上,首届贵州“村T”民族时装周在凯里市苗侗风情园银帽广场开幕。余天英 摄
“当T台背景是风雨桥,模特走秀时银饰叮当作响,这种文化冲击力无可替代。”“村T”发起人杨春林说。
黎平“村歌”则以侗族大歌为文化内核,凭借在莫斯科阿卡贝拉国际音乐节大赛获奖以及国际民歌合唱节举办等重要契机,让民族天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全平台话题量超20亿,线上浏览量突破300亿,肇兴侗寨被国际合唱联盟授予“国际音乐艺术村”称号。
四大IP以乡土基因创新表达,通过“线上裂变+线下落地”、“文化输出+赛事交流”的多元创新传播,实现文化输出逆袭,正开启更广阔的发展新篇。
体验升级:从“节日狂欢”到“日常浸润”
“今年苗年,我们最大的亮点是‘全域联动,深度体验’。”雷山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任婧介绍说,“我们围绕苗年文化传承与发展主线,统筹设计巡游、展演、体验、竞赛等活动,打造了‘苗年盛典双寨之旅’‘苗年·郎德·仰欧桑非遗之旅’等11条精品旅游线路。”
2025中国·雷山苗年期间,该县在“节庆+景区+乡村”的融合上做了更深的尝试,将周边特色村寨也纳入活动版图,游客不仅能看表演看巡游,更能走进苗寨人家,参与打糍粑、绣苗绣等活动,沉浸式感受苗年的民俗魅力。
这种“主客共享”的模式,正是黔东南文旅发展的核心目标。为此,黔东南州系统实施“民族节日共庆、民族体育共享、民族村寨共居”三大交融行动,着力构建主客共享、居旅一体的发展新格局,让游客与居民在互动中共生文化认同,在体验中共享发展红利。
9月20日,身着传统服饰的群众在丹寨参加巡游展演。 杨武魁 摄
民族节日共庆:通过万人非遗巡游、长桌宴、“苗迪侗迪”狂欢等开放型活动,将传统节庆打造为情感纽带;
民族体育共享:创新推出“姑妈”篮球赛,并在“村超”“村BA”中融入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等表演,打造兼具民族特色与群众基础的体育嘉年华;
民族村寨共居:建设“村BA”主题酒店、“村超”足球小镇等沉浸空间,推出银饰制作、侗歌传唱等深度体验项目,引导游客从“旁观”转向“参与”,真切感受在地文化魅力。
在民族节日、体育、村寨共庆、共享、共居的多元文化体验中,黔东南州各县市正以独特的方式激活非遗活力,而丹寨县作为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更是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文旅融合的强劲动力。自2020年首届丹寨非遗周永久落户后,已成为全国非遗传承、交流、展示交易及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
9月20日,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万人非遗巡游展演启幕,全国非遗项目齐聚,共谱民族文化狂欢,彰显民族团结情谊。新加坡游客林钻玉盛赞巡游壮观,称在新加坡难见此景,表达了对中国的喜爱。
丹寨县以非遗周为支点撬动文旅新业态,而黔东南的另一颗明珠——黎平县,则通过“村歌”这一文化IP,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今年以来,黎平县以“村歌”为情感纽带,推动肇兴侗寨等核心景区提质升级,寨内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64家、文创销售企业38家,发展酒店、民宿、餐饮店430余家。
4月20日晚,2025“村歌——让世界听见”系列活动开幕式暨“四季村歌”示范展示活动在黎平县肇兴侗寨举行。刘汉钦 摄
当夜幕降临肇兴侗寨,鼓楼下的长桌宴绵延数百米,游客与村民共饮拦门酒;
梯田边的民宿里,法国游客跟着侗族歌师学唱《蝉之歌》;
非遗集市上,银饰工匠现场演示錾刻技艺,引得游客纷纷试手……
正如游客李女士所说:“在这里,文化不是展柜里的标本,而是可以触摸、参与的生活方式。”
这些可触摸、可参与的文化体验,最终将巨大的旅游流量,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消费力与发展增量。
产业跃迁:从“赛事流量”到“产业留量”
如何将节赛带来的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持续的“留量”?黔东南探索出了一条以节赛联动引流,推动“流量+产业”的融合转化之路。
在榕江县新媒体产业园,“村超甄选”直播间里,主播正对着镜头展示刺绣腰带:“这条腰带上的蝴蝶妈妈图案,象征着苗族对生命的敬畏……”短短半小时,订单量突破2000单。
榕江一直播团队通过线上平台向广大网友展示当地的干香牛肉、酸辣椒、三月粑、粽子等特色美食。榕江融媒供图
像这样的直播团队,榕江已培育2200余个,借力“村超”流量,今年1-7月农产品线上零售额达到5423.59万元。
这种“赛事+电商”模式,正是黔东南将流量转化为产业动能的典型缩影,但绝非唯一路径。
若说榕江的直播经济是“线上突围”,台江县则通过“村BA”构建了“线下深耕”的完整产业链:村集体成立旅游公司,开发黑猪腊肉、刺绣文创等20余种产品;村民将闲置房屋改造成篮球主题民宿,旺季入住率达95%;年轻人返乡开设奶茶店、烧烤摊,日均收入超2000元。
这种“赛事+产业”的深度融合,在10月17日2025年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冠亚军决赛期间得到充分印证——当晚现场观众超2万人,村里的民宿、餐馆早早被订满,处处是升腾的烟火气。
“村民早已熟悉这样的热闹。”台盘村委会主任岑江龙说,“‘村BA’给村里带来流量,村里人更要团结起来,把村子建设得更好,把‘流量’变‘留量’。”
当榕江与台江分别在“线上”与“线下”打开突破口时,凯里市的探索更具前瞻性与系统性。通过构建“非遗工坊+电商直播+跨境展销”体系,吸引700余家商户入驻“村T”产业园,带动50余个村寨4000余人就业。截至今年10月,“村T”已促使凯里市600余家民族服饰商户的订单量增长,并衍生出“村T”火锅、咖啡、文创、研学等产品。
凯里绣里淘集市热闹非凡,“村T”促使众多民族服饰商户订单量增长。龙仙桃 摄
从直播间的订单飞涨到民宿里的烟火升腾,从非遗工坊的匠心传承到跨境展销的全球链接,黔东南正以多元转化模式,将节赛的短期流量引向乡村的持续发展之路,让“一时热闹”真正沉淀为乡村振兴的扎实根基。
从台江“姊妹节”的银饰叮当到榕江“村超”的呐喊震天,从苗年侗年的长桌宴到“村BA”的篝火狂欢,黔东南以贯穿全年的节庆赛事,将“一时流量”转化为“持续留量”。
节赛期间,非遗集市、夜间经济、农耕体验等多元场景全面绽放,“跟着节赛去旅行”蔚然成风;节赛之外,文创开发、研学基地、体育制造等衍生产业不断延伸,推动乡村文旅从“季节狂欢”走向“常态繁荣”。
从“各唱各调”到“全球和鸣”,黔东南的实践印证:当乡土文化获得现代表达,传统节庆注入时代内涵,小山乡同样能站上世界舞台。
如今,苗岭深处、侗寨楼前,一场永不落幕的文旅体盛宴,正持续奏响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来源 | 黔东南微报
编辑 | 吴森楠
一审 | 陈孝新
二审 | 吴秀银
三审 | 杨宇
投稿邮箱 | hpxxwzx@126.co m
关注我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