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织金洞-霸王盔
2025年11月12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贵州织金洞文旅开发有限公司在织金洞景区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现场
在签约仪式中,《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表示,《中国国家地理》将充分发挥品牌影响力、专业资源整合能力及权威传播优势,以科学解读为核心、艺术呈现为载体,深度挖掘织金洞作为“中国洞王”的地质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并通过多维度资源支持,让喀斯特地貌的独特魅力为更多人所熟知。
贵州省毕节-日月同辉
PART 01
大观织金:
这里有世界级喀斯特景观
“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富集区域,也是名副其实的洞穴王国,而在已开发的洞穴中,贵州毕节织金洞当属集大成者,早在2005年便被《选美中国》评选为“中国最美六大旅游洞穴”之首。
毕节织金洞
织金洞的震撼,在于其“大、奇、全”。作为“中国溶洞之王”,它拥有12公里长的洞道系统和4层迷宫式结构,在漫长的地质演变中,奇迹般地自然形成了12个宽阔大厅和47个厅堂。
织金洞奇景
洞内发育有“银雨树”、“霸王盔”等40余种次生化学沉积形态,覆盖世界溶洞所有沉积类型,堪称“地下喀斯特博物馆”。其规模之宏大、形态之丰富,在世界溶洞中独具特色。
银雨树
沿六冲河下游而行,与织金洞景区并称“贵州喀斯特双璧”的九洞天景区展现出另一重喀斯特奇观——“一河九窗”。
九洞天景区
一段溶洞的“侧墙”崩塌,有几处地方露出了天空,像是一扇扇窗户,阳光从几处“侧窗”照进了溶洞里的六冲河伏流。乘船从河道中走过,可以看到串珠式的九个天然天窗。九洞天景区集水旱溶洞、天生桥、伏流等景观于一身,被誉为“中国岩溶百科全书”。
九洞天景区
位于毕节市黔西市新仁苗族彝族乡的乌江源百里画廊,地处六冲河、南源三岔河交汇处,是连接织金洞景区的水上旅游环线。这里融合了高峡平湖、溶洞飞瀑、奇峰异石、断层壁画和苗族风情等多种景观。河道蜿蜒曲折,两岸峰壁险峻,湖水清澈倒影沉碧,是中国西部喀斯特地区高峡平湖的典范,有“头上天一线、峡中水一湾”的天然画廊之称。
乌江源百里画廊
贵州省毕节市堪称喀斯特地貌的天然博物馆。从织金洞景区的水蚀成石,到九洞天景区的石孕洞天,再到乌江源百里画廊的天映河谷,地下的奇幻与地上的壮美相交融,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层次丰富、类型齐全的岩溶大观。
乌江源百里画廊-鸭池河
这里不仅是地质奇观的聚集地,平远古镇的烟雨诗意、苗寨蜡染的民族智慧,赋予了毕节“人文山水洞天”的完整生态旅游格局,为深度体验与科考探索提供了可能。
乌江源百里画廊
PART 02
洞见贵州:
用科学与艺术打造地质文旅标杆
毕节市独特的喀斯特地质资源,融合《中国国家地理》的专业媒体优势与科学考察能力,不仅是一次优势互补的资源整合,更是一次科学与艺术的碰撞、一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战略合作。
依托织金洞这座深藏于黔西北大地之下、自然雕琢而成的神秘宫殿,《中国国家地理》将充分结合织金洞精美绝伦的珍奇岩溶景观、恢弘而幽深的洞深空间、完整且独特的喀斯特生态系统,从组织科学摄影、因地制宜地打造原创文旅IP、共建织金洞研学旅行体系、开展体旅融合活动等多元角度进行深度协作。
中国国家地理·红框装置
同时,在织金洞景区布设“中国国家地理·红框”标志性取景装置,并提供全媒体传播矩阵支持。以科学视野、创新形式、权威内容,打造国内地质文旅标杆,真正让织金洞“破圈出彩”。
此外,《中国国家地理》还将调动专业资源,为毕节九洞天景区、乌江源百里画廊景区、响水滩音乐节等重点项目提供全方位支持,推动毕节文旅资源集群化、高品质发展。
贵州省毕节-百里杜鹃
毕节是中国喀斯特地貌的“过渡带”与“浓缩区”,乌蒙山脊上发育出的“高原、峡谷、溶洞、石漠”四位一体喀斯特系统,让毕节成为了高原山地喀斯特典型样板。极高的美学价值、研究价值背后,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品牌引领与文化体验。
未来,《中国国家地理》将与贵州织金洞文旅开发有限公司持续深化协作,细化合作举措,共同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让毕节的自然之美、人文之韵持续绽放光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