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洞里洞涌泉
文:桂孝树

“涌泉洞啊!洞涌涌泉,条条清泉绕山间……”由原九江县长山乡中心小学赵达简老师作词的《涌泉洞洞涌泉》,曾是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的常客。那婉转悠扬的旋律,总在耳畔萦绕不散,也引着人去探寻歌中藏在柴桑区涌泉乡伏船山里的秘境——因清泉激荡奔涌而得名的涌泉洞。如今,这座天然大溶洞正以其独有的风姿,向世人展露真容。


尚未入洞,便已沉醉在洞外的景致里。群山如黛环抱四周,清泉似带缠绕山间,青松倚石而立,翠竹投影于水,一派山清水秀的江南画卷在眼前铺展。踏入洞中,更是别有洞天:清泉四季奔涌不息,暗河如网四通八达,钟乳石在亿万年时光里被大自然精雕细琢,化作千奇百怪的模样。这些景观活灵活现,引得游人无不拍手称绝,而每一组景观背后都藏着趣闻轶事,让人百看不厌、百听不烦。一湾泉流循着洞势蜿蜒向前,源头深藏不露,仿佛是“涌泉仙子”怀中的宝葫芦倾泻而出的琼浆。置身其间,竟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胜景,心也随之变得旷达舒畅。

千百年来,泉水与石灰岩的邂逅,为涌泉洞雕琢出一座绚丽的地下艺术宝库。石花、石幔、石笋看似杂乱,实则各有风姿——有的如玉树琼枝,有的似帘幕垂落,有的像仙翁拄杖,色彩缤纷且形态逼真,每一处都藏着自然的妙趣。洞内地下水充沛,暗河潜流纵横,空气也格外清新,洞内外俨然是两个世界。这里堪称天然“空调房”:盛夏时节,洞外艳阳似火,洞内却凉爽宜人,湿度恰到好处,游人可水陆兼游,看水石相映的绝妙景致,别有一番韵味;寒冬腊月,洞外白雪皑皑,洞内却暖流涌动,真应了“温泉洞中流,美景石中来”
的说法,让人恍若穿越了时空。

1984年,涌泉洞作为庐山旅游新景点被开发,1300米的游览线上,串联起“南天揽胜”“瑶池访仙”“桃源情韵”“鸡鸣神风”“玉林通幽”等7个洞厅、30多处景观。洞中还有一汪未开发的暗湖,面积约千余平方米,时常传出如潮涌般的奇异声响,更添神秘色彩。

凭借“壮、奇、精、幽”的特色,涌泉洞被誉为“江南第一洞”。这份魅力,早已被载入史册——清朝县志中便有相关记载,而明代的探洞者更是留下了确凿印记。开发时,工作人员在主厅“蟠桃树”下发现了标有“成化”年号(公元1465-1487年)的瓷质围棋子,印证了四百多年前就有人驾舟秉烛来此寻幽探胜。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批明代的瓷、陶、铁制文物,为这处自然奇观增添了厚重的人文底蕴。

“桃源情韵”是洞中最动人的景致之一。曲折的暗河造就了幽静的“水洞”,踏入其中,便想起“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诗句。穿过微光闪烁的狭窄洞口,洞顶的石花、石幔、石笋如怒放的山花,雪雕冰琢般的钟乳石上,水滴如乳汁坠入溪中,叮咚声响宛若“涌泉仙子”弹奏的浔阳琵琶,余韵悠长。

溪河两岸的钟乳石在彩灯映照下,恰似陶潜笔下的桃花林。乘舟漫游800米长的桃花溪,水中石斑鱼群清晰可见,它们在这静谧的洞天里自在嬉游,游客的到来丝毫不会惊扰它们的世界,反倒像天外来客,勾起了鱼儿的好奇。钟乳岩壁间悬挂的条条细丝,又让人错觉是渔家晾晒的渔网,为仙境添了几分人间烟火。

俗称“风洞”的“鸡鸣神风”,藏着一处未解之谜。游客刚踏入此处,便有悠悠凉风拂面,可再往前几步,走到“蓬莱垂钓”景观前,风却突然消失了。“风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这个谜底至今无人能解,人们便称这股风为“神风”,为景观更添了几分玄妙。

走到“瑶池访仙”,眼前又是另一番天地。层层叠叠的岩层高耸如天宫,洞中云雾缭绕,恍若仙境,让人生出“做一回神仙”的遐想。那片未开发的湖泊,经初测面积约3亩,它的真实面貌如何?奇异声响又由何而生?这些谜团,都等着未来揭晓。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涌泉洞能被完全开发,成为庐山脚下一颗愈发闪亮的明珠。


随着涌泉洞的声名远播,当地的特色也随之走出深山。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涌泉特色菜,借着遍布山间的农家乐,走进了各大宾馆酒楼,让游客尝过便念念不忘;而清甜的涌泉葡萄、粉糯的涌泉山药,也随着往来游人的脚步,香飘四面八方,成为涌泉洞之外的另一张“名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