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楫三川会,封疆五郡连。人烟繁峡内,风物冠江前。”
当徐徐江风拂醒绵长思绪,南宋诗人马提干挥笔作《涪州十韵》,让彼时涪州(现重庆市涪陵区)的山水灵韵、人文风华跃然纸上。
人类文明的起源、繁荣,总是与大江大河密切相关。
涪陵,位于重庆中部,处三峡库区腹地。涪陵古称枳,或因此地原始人群喜以枳棘之类的灌木构围村寨而得名。北周武帝保定四年(公元564年),设涪陵镇。
涪以名水,指水势;陵以名山,指山形。这座城市依山而起、因水而生,武陵山脉逶迤不绝,长江、乌江日夜奔流,滔滔江水惠泽了一方百姓,也孕育出万千气象。
巴国故都、“榨菜之乡”、“千里乌江第一城”、“白鹤时鸣”……望向岁月深处,涪陵一次次向世人递出代表城市的名片,在时光的青简上频频刻下印记。
风帆正劲逐浪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涪陵人既抬头看天,又低头看路,在坚守城市内核的同时,深挖特色资源,创新时代表达,于耐心雕琢中迭代出全新名片,并让这些新名片变金名片,让“眼前一亮”变“久念难忘”。
一碟小菜的品牌炼金
未曾到涪陵,早闻榨菜名。
集鲜、香、嫩、脆于一身的一碟小菜,绝不是小菜一碟。它游走在方寸餐桌之间,却能通达四海人心,撬动百亿总产值。
作为巴国故都的涪陵,是世界最早的咸菜发源地之一。巴人将芜菁等芥菜用盐腌制加工成咸菜食用。
千年时光流转,将智慧之光腌进青菜头的技艺,在一代代涪陵人手中传承。
2025年9月7日,又逢白露,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村民谭礼会和几名村民正在撒种。他们熟记着世代流传的农谚:“种撒白露间,移栽寒露田。经冬蕴采厚,春获翡翠千……”
“小时候,一有空我就帮父母串青菜头。那时家家户户都种,都腌。”谭礼会回忆,20世纪90年代,他和村民们肩挑背扛,到韩家沱码头卖榨菜。收成好不好,卖不卖得上价,全凭运气。
今非昔比。有了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的农技帮扶与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保底收购,如今,谭礼会闲时种五六亩青菜头,年增收可超万元。
从看天吃饭,到科学种植形成规模产业,非一日之功。
清光绪年间,涪州青菜头已以肥、实、嫩、脆闻名。1898年,涪陵下邱家湾青菜头丰收,本地人邱寿安新增一道“木箱榨出盐水”工序,制作出新的腌菜,取名“榨菜”。在物质并不丰盛的当时,榨菜因储存周期长、风味佳,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百余年时间里,榨菜从乌江口香到湖北宜昌、上海,从上海滩香到华南、辽南,最后香遍世界。无论是邱家人开设的“道生恒”连锁店,还是上海商行注册的“地球牌”涪陵榨菜,这碟小菜一路“开挂”,足见涪陵人的品牌意识与长远眼光。
但归根结底,品牌“含金量”靠的是产品质量。涪陵榨菜为何出类拔萃?
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石萍萍解释,涪陵坐拥“高低高”的马鞍型气候与源自侏罗纪时期的紫色土壤,为茎瘤芥(青菜头)提供了约100天的黄金膨大期,使其肉质更紧实、瘤茎更少空心、清香更浓郁。同时,渝东南农科院数十年深耕选育,形成了“早中晚熟配套+丰产优质+宜机宜直播+副产物利用”的茎瘤芥品种矩阵,绘制出全球首个茎瘤芥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还联动相关领域企业、西南大学等,从品种根源上优化原料品质。
这种以科技驱动产业优化的路径,在涪陵榨菜集团体现得淋漓尽致。
走进涪陵榨菜集团自动化生产车间,便闻到一股淡淡的榨菜香,“三腌三榨”工序在数字赋能下井然有序。
这背后是一条历时数十载的求索之路。
1998年,涪陵榨菜集团成立技术中心;2014年,技术中心升级为产品技术创新研究院;2018年,研究院获得农业农村部“国家榨菜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授牌;2025年5月13日,涪陵榨菜集团未来榨菜产学研联合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每一步,都是“国民小菜”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上的提档升级。
“中心通过自主、委托或联合研发,打通从技术到应用的链条。新产品上市后,研发团队可按销售额比例分红,最高可分红100万元。”中心负责人皮林说。
这份求变创新的心思,也从工厂车间蔓延到市井生活。
入秋后,来到涪陵江边的长涪汇街区,推开“记忆咖啡馆”的木质大门,飘来咖啡与榨菜交织的独特芬芳。
“90后”店主郑小一,是涪陵首个开纯正咖啡馆的本地人。11年的经营,店铺从当初的无人问津到如今的宾客盈门,她感慨良多。郑小一说:“咖啡可融入涪陵,具有涪陵本土特色的榨菜为何不能融入咖啡?”
尝试30多种榨菜,历经两个月调试,2024年4月,店铺成功推出榨菜咖啡。起初不少网友戏谑,但随着品尝者渐多,人们发现,榨菜的咸鲜与咖啡的醇厚,竟融合得如此丝滑。
“咖啡是流动的诗,在涪陵,这首诗里怎能少了长江的风、乌江的水,和我们世代守护的榨菜魂?”网友的这条留言,让郑小一动容。在她看来,这是对涪陵城市文化底蕴的深刻理解。
从“榨菜+肉丝”到“榨菜+月饼”“榨菜+咖啡”……近年来,涪陵持续打造涪陵榨菜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如今,当地已拥有“涪陵榨菜”“乌江”等中国驰名商标4件,培育榨菜相关商标200余件,“涪陵榨菜”品牌价值超379亿元。
从平凡的青菜头到响当当的“国民下饭菜”,涪陵榨菜这块金字招牌提炼了几代人开拓创新的智慧。它不只是一碟小菜,更是一幅产业长卷,一首写给匠心与创新的时代诗篇。
一块材料的智慧铸金
“记得15年前,我和同事刚入驻时,这里可以说是一片荒地,没想到现在竟成了千亿级化工园区。”站在重庆白涛工业园区里,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孟春旭感慨良多。
华峰,一家在材料界赫赫有名的浙江民企,旗下“实力担当”——全球最大的己二酸生产企业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就坐落在涪陵。
这场山海结缘,离不开涪陵刻在骨子里的“工业基因”。
早在新石器时代,当地人就能制作出器形多样的石器、陶器。战国时期,当地人已熟练掌握青铜制造技艺。到了秦代,包括涪陵在内的渝东南一带盛产丹砂,这不仅让巴寡妇清富甲一方,还助其受到秦始皇礼遇,留名《史记》。隋唐时期,涪陵的冶金、铸造等技术享誉全国。到了清代,涪陵更是经济繁盛,享有“小重庆”之称。
近代工业的蓬勃发展则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伴随“三线建设”启动,一大批企业迁址涪陵,促使涪陵的产业布局发生深刻变革。
到了20世纪90年代,面对普遍疲软的经济态势,涪陵人不服输、敢斗硬。当地党政领导班子积极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开放,坚持“重点企业无小事”,推动多家国有工业企业改制上市,创造了惊艳全国的“涪陵现象”。“一碟菜、一盒药、一瓶水、一包烟、一袋肥、一块砖、一匹布、一锭铝、一个件”这“九朵金花”的绽放,让涪陵人重新挺直腰板。
工业,已成为涪陵苍劲的发展底色,亦是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灵魂。
“大抓工业、抓大工业!”近年来,涪陵不断拓宽思维边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产业能级。在此过程中,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如同“天赐之礼”,为工业发展注入一针加速剂。
“页岩气好比藏在石缝里的‘蓝金’。过去,国外认为我们有气采不出。如今,我们已实现高效开发。”在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一楼展厅,看着展板上一组组鲜红的数字,技术管理中心地质研究所主任师朱凯满脸自豪。
涪陵页岩气田是全球除北美之外最大的页岩气田,也是我国首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开发的页岩气田。自2013年9月页岩气田投入生产以来,涪陵页岩气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与高效开发并重。截至2025年9月底,页岩气田累计产气超750亿立方米。
看不见的清洁气体,却是看得见的市场竞争力。包括页岩气在内的资源优势,吸引着一批批企业跨越山水阻隔,落户涪陵,进而延链强链,聚能起势。
在华峰重庆氨纶有限公司,一根根氨纶纤维自机器出丝口丝滑牵出,当所有生产线同时开工,每20秒的氨纶纤维产量可绕地球赤道一圈;在重庆华峰新材料产业园,智慧安环一体化管控平台将4000余亩厂区“搬”进赛博空间,通过“一屏掌控”,实现设备维修从“被动维护”变“预测性维护”,安全防控从“响应处置”变“事前预防”;在重庆建峰新材料有限公司弛源化工分公司,年产6万吨PBAT/PBS(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聚丁二酸丁二酯)可降解塑料项目正抓紧建设,投产后将填补当地产业空白;在重庆万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满载食品级PET(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醇酯)瓶级切片的货车驶往涪陵龙头港,这些产品将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销往东南亚……
厚积薄发,重庆首个千亿级材料产业集群在涪陵崛起。
2024年,涪陵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2700亿元,总量居全市区县第二;全区GDP(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700亿元,跃升全市区县第四,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70%。
手握成绩单,涪陵人非但没满足,反而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再造一个“涪陵工业”!
细数家底,锚定目标,涪陵区委、区政府明晰着力点,坚持工业立区、制造强区首位战略,持续做强工业“主引擎”,提出聚焦打造“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塑造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局面,迭代升级“1238”产业科创体系等多条路径。
千里之行,积于跬步。青山不远,路在脚下。
一处秘境的精神本金
“三线建设”和中国核工业建设为涪陵近代工业打下牢固基石,更留下一段传奇记忆,激励着一代代涪陵人迎难而上,敢为人先。
乌江之畔,金子山下,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聚集在此,排队搭乘摆渡车,穿越幽暗隧道,钻进一座山的“心脏”。
18个大型洞室,130多个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20多层楼高的主反应堆、直通乌江的引水洞。置身这片洞中洞、洞中楼、楼中洞,不禁感怀人的渺小,又惊叹人的伟大。
816工程,这个世界上已知最大的人工洞体建筑群,称得上重庆文旅的“顶流”,但若放在五六十年前,却是一个从地图上消失的最高机密。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为确保核工业的发展和安全,1966年9月,党中央决定修建我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位于涪陵东南一角的白涛(现白涛街道)毗邻乌江,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地质稳定且易于隐蔽。经过专家们的数次论证,基地最终落址于此。
“好人好马上‘三线’!”伴随国家一声令下,无数青年才俊怀揣满腔赤诚,挥别故乡,奔赴那些或许连名字都没听说过的远方,攻坚克难,为国铸剑。
这当中,就有816工程景区负责人的父辈们。景区负责人介绍,彼时的白涛仅有432户人家。伴随816工程动工,小镇陆续涌进2.5万人,高峰时多达6万人。“当时的白涛有两个特点,一穷二白,一清二北。”该负责人解释,前者是指这里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后者是指这里的很多工程技术人员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
挤满数万人的小镇却不见喧嚣。人,都扎进山体之中,忍受幽暗、尘烟和孤独,靠着工兵镐、工兵铲、炸药、风钻,24小时昼夜赶工,与天斗、与地斗,凿开层层顽岩,硬生生挖空了一座山。据测算,若将洞体施工挖出的石渣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总长可达1500公里,近乎重庆到北京的直线距离。
有人为此与世隔绝。来到816工程,建设者们接受的第一课便是保密教育,“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来自湖南的范氏兄弟,因岗位不同,互不知晓对方的音讯,直到三四年后,两人在白涛街上意外相遇,才相拥而泣。
有人为此染白双鬓。1984年6月,基于国家战略调整,816工程停建。面对“军转民”的艰难挑战,原816厂党委书记徐光立下“不救活‘816’,死不瞑目”的誓言,带领大家二次创业,将基地改造为化肥厂,并发展为后来的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有人为此献出生命。“五块石头夹一块肉”,是建设者们对彼时工作环境的形象描述。随时可能降临的危险,让上百人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最美好的年华。距离816工程景区两公里外的“一碗水”烈士陵园,76块墓碑默然伫立,墓碑主人的平均年龄仅有21岁。
“如今,这里不仅是一处核工业遗址,更是共产党员的精神丰碑。”忆起大山深处的壮歌,816工程“二代”们沉默良久。
对于这段红色岁月,涪陵人不敢忘,不会忘。
2002年,尘封30多年后,816工程解密。2010年,816工程景区洞体工程部分对外开放。
景区大门处,讲解员冉姝和同事们带领着一列列游客进入洞口,给身处和平时代的人们讲述着“为国向死而生”的奋斗故事。
816洞穴红酒餐吧里,景区负责人正思考着,在对基地设备进行原则性还原的同时,开发多元化互动项目,为游客构建沉浸式游览体验,拓展816工程展陈维度,让红色遗产“活”起来。
2025年,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和重庆文学志愿服务队的20多名作家,走进816工程景区采风。不久,这里或将孕育出一座“816文学小镇”,用锈迹里的滚烫记忆与乌江畔的烟火日常,书写出“三线精神”和中国核工业史上永不褪色的奉献篇章。
一方山水的灵韵生金
秋日晨露未消,早上6点,涪陵区百胜镇回龙村党支部书记汤建明已戴好手套,走出家门,开始每月一次的巡路。
巡的这条古道,是他年少时眺望世界的窗口,也是彼时回龙村通往外界的要道。
21世纪以来,随着涪陵交通发展,古道渐渐隐没于荒草间,却从未在汤建明的记忆中褪色,“小时候我常听父辈说起,这条路是唐朝运送荔枝的官道”。几年前,他同区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重走这条古道,才确信它已静卧千年。
北宋诗人苏轼《荔枝叹》中那句“天宝岁贡取之涪”,为这段历史留下文学注脚。
虽不精通历史,但对家乡的热爱让汤建明决心守护这条古道。2024年,他自掏腰包带领工人清理杂草,用毛巾拭去沉积的泥土,让铜岩溪段约500米长的古道重见天日。
石板上深浅不一的马蹄槽,向世人证明古道曾经的繁荣。为挖掘荔枝道的价值,2024年,涪陵在区图书馆落成“蜀道·荔枝道涪陵文献馆”,取名“巴峡有荔”,收藏古籍、文物等珍贵史料150余件,年接待访客超10万人次。目前,川陕甘渝四省市正在联合推动包括荔枝道在内的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25年夏天,随着《长安的荔枝》等影视剧热播,涪陵依托短视频平台成功“出圈”,让“‘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荔枝出自涪陵”成为热门话题,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7月中下旬的南沱镇睦和村,荔枝红遍山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秦翠蓉的电话响个不停,大家都想咨询采摘游览。
作为“涪陵荔枝”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核心产区,南沱镇种植荔枝6500亩,年产约10万公斤。放眼全区,涪陵已在5个镇街35个村(社区)种植荔枝超万亩,预计产值达5000万元,能让1.8万名农户尝到“粒粒枝头鲜”化作“人人心头甜”的滋味。
古道悠悠,印证着涪陵作为古代陆路枢纽的往昔,而水路的千年繁华,则被镌刻在长江江心的白鹤梁上。这道长约1600米的天然石梁,承载着自唐以来约1200年间165段(现存)文人墨客的题刻。北宋诗人黄庭坚在此挥毫“元符庚辰涪翁来”,留下他与这片水土的不解之缘。
跨江而去,北岸的北岩题刻上,黄庭坚“钩深堂”字迹清晰可见。
北宋时期,理学大师程颐谪居涪州北岩,并在此注《易》讲学,黄庭坚与他交往甚密,留下题刻。南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涪州知州范仲武在程颐讲学处建北岩书院。此后,涪州“士勤于学”“人喜诵读”,蔚然成风。
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存续,讲学不断,北岩书院被誉为重庆“理学圣地”,更为涪陵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涪州宋代有进士9人,到了明代,进士人数增至36人。清代则以进士41人、举人264人的佳绩,位居四川州县第一。
从书院里的治学修身,到世代坚守的拼搏精神,涪陵文脉绵长、奔流不息。
白鹤梁题刻原址水下保护工程历时7年,耗资2.1亿元,建成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博物馆;北岩题刻保护工程耗时3年完工,修复63处文字题刻、13处佛塔佛像……如今,北岩书院还开展研学活动,让先贤智慧在年轻血脉中得以赓续。
在北岩登高远眺,武陵山脉的轮廓映入眼帘。2025年8月,全国首家悬崖AI(人工智能)咖啡馆——六小龙503AI悬崖咖啡馆在武陵山大裂谷景区开门迎客,让游客连呼新鲜。国庆中秋假期,特斯拉赛博越野旅行车现身景区,科技感车型与喀斯特地貌碰撞出奇妙火花。
“年轻化、科技化、智能化是我们发展的方向。”武陵山大裂谷景区负责人范文常介绍,景区正不断探索“文旅+”融合创新发展路径,打造旅游业创新发展示范地。如今,景区年游客量超百万人次,带动周边200多家民宿、农家乐、露营基地等发展,预计武陵山镇2025年旅游综合收入约4亿元。
同样焕发活力的还有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公园以95.2%的森林覆盖率、20℃的夏季均温,成为露营热门地。
好山好水,自有知音。
2025年9月26日,来涪参加2025白鹤梁旅游文化节开幕式明星演唱会的歌手吴克群发布视频赞叹:“比山城更山城的江城,涪陵。”评论区沸腾:“原来榨菜之乡这么美”“还有白鹤梁和816工程”……一条视频收获20万点赞、数千万播放量。
涪陵的魅力,从线上延伸至线下,引来无数脚步。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区累计接待游客232.9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8.1%。
山不语,千年古道刻满足迹;水无声,江底石梁铭记智慧。书院静立,传承不绝。在这片山水间,历史从未远离,未来已然到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