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处于成都、重庆、昆明三大城市交叉辐射区域,是内陆辐射西南和东南亚的重要通道。西昌冬暖夏凉、四季如春,日照充足、风景秀丽,被誉为“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西昌坐落于著名的攀西裂谷成矿带,有色金属、钒钛磁铁矿保有储量居全国、全省前列,是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核心区域。素有月亮城、太阳城、航天城、小春城之美誉。主要景区有邛海泸山景区、茅坡樱红旅游景区、安哈彝寨仙人洞景区等。#四川#
历史沿革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平“南夷”后置越离郡,治邛都县(今西昌城郊),正式设置政区,此后多为郡、州、路、府、专区治地。北周分置越离,邛都2县。唐大和五年(831年)至宋宝佑元年(1253年),又为南诏、大理等云南地方政权所据,取名“建昌”。元为宝安州(后改为建安州)。明为建昌卫。清雍正六年(1728年)更名西昌县,隶属四川省。1939年川康分治,西昌县划归西康省。1950年3月27日设立西昌专员公署。1955年西康省撤并入四川省,西昌复属四川省。1978年撤西昌专区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迁驻西昌。1980年析西昌县城关镇及城周四乡与喜德县的四合乡建立西昌市。1986年撤西昌县并入西昌市。现在的城垣,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筑成土城。宣德二年(1427年)改砌砖石城,高三丈,周九里三分,一千六百七十四丈。现城区面积已扩大到14.6平方公里,是1949年前的9倍。
行政区划
西昌县的行政区划,清初史无记载。雍正六年(1728)建县后,在汉区始有分县、里甲,少数民族聚居区,仍沿明代土司制。
汉区 雍正七年(1729)设礼州分县,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德昌巡检(分治)。全县里甲:“东路:兴仁里、兴让里;南路:兴义里、兴廉里;西路:崇德里、崇文里、崇忠里;北路:崇信里。以四路八里,每里分三甲,共二十四甲”。嘉庆六年(1801),办理团练,全县各地照屯组织,建立团务机构,亦主持地方政务。城区及西南乡组成一总团,称十大团;其余各地分为四十八场,各场设一总团。总团下辖团正,团正辖甲长。四十八场为:乐善桥、大兴场、大佛场、拖木沟、鱼水、扯扯街、普格、大水塘、永兴场、小麻柳、西溪、六合场、活龙场、崩土坎、黄连坡、黄水塘、麻栗寨、一把伞、小高桥、半站营、落腰、铁匠房、锦川桥、老碾、阿月沟、大六所、巴洞、宽元顶、铁厂、茨达河、麻栗坪、普济州、晃桥、克他、麻陇、高草坝、长村、太和场、大桥、双龙场、集福场、兴发场、锅盖梁、樟木箐、拖琅、热水、羲龙、沙坝。
宣统二至三年(1910一1911)正式划分乡镇。全县划为一城、四镇、七乡。即:城厢(城区十团及西南乡十九地组成);东海镇(左所前中右所暨海河十六地组成);西宁镇(小庙、太和场、锅盖梁等地组成);礼州镇(羲龙、安宁场、拖琅、热水、沙坝等地组成);德昌镇(贾告营、大六所、小高桥、巴洞、茨达河、宽元顶、阿月沟等地组成);沙坝乡;高草乡;锦川乡(半站营、落腰、铁匠房、锦川桥、老碾、纸房等地组成);六和乡(马道子、马鞍山、经久坎、活龙场、西溪、小麻柳等地组成);黄水乡(黄连坡、黄水塘、麻栗寨等地组成);普威乡(麻陇、克他、晃桥、麻栗坪等地组成);普格乡(大水塘、扯扯街、鱼水、拖木沟等地组成)。
彝区 沿明制,辖有八个土司,即沙马宣抚司、河东长官司、阿都正长官司、阿都副长官司、昌州长官司、普济州长官司、威龙州长官司、河西土千总,分领其地。
民国初袭清末区划,行政权力仍只达汉区,彝区土司制基本没变。
汉区 民国元年(1912)裁西昌县,并入宁远府,将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起由宁远府经历(官职)管辖的普格地区改为宁远分府。同时,增设樟木乡。2年(1913)裁宁远府复置西昌县,建礼州分县,改德昌巡检为德昌分县,改普格分府为普格分县。25年(1936)改分县为区;改镇、乡为联保。全县分设4区,28联保,288保,3011甲。第一区为直属区,辖城内、城外、高枧槽、川兴堡、大兴场、瑶山、小庙、锅盖梁、土坊、太和、樟木箐11个联保,共120保,1317甲。第二区为礼州区,辖礼州、北乡、南乡、拖琅、羲安、沙坝6个联保,共61保,599甲。第三区为德昌区,辖德昌、阿月沟、大六所、茨巴宽、锦川乡、普威6个联保,共62保,645甲。第四区为普格区,辖南宁乡、六合乡、高草乡、黄水乡、普格乡5个联保,共45保,450甲。29年(1940)实施新县制,全县划为四个区,第一区改称直辖区,其余未变。30年(1941)德昌区划设德昌设治局后,32一33年(1943一1944)废联保制,改建为镇、乡,全县设3区、2镇、19乡、142保、1322甲。33年(1944)12月,普格乡划归宁西特别政治指导区,普格区改称南宁区,辖南宁乡、黄水乡、西溪乡、经活马乡、高草乡,共23保,173甲;直辖区设城厢镇、附城乡、高视乡、川兴乡、大兴乡、瑶大乡、双龙乡、太和乡、樟木乡、西宁乡、土坊乡,共87保,885甲;礼州区辖礼州镇、礼南乡、礼北乡、琅环乡、義安乡,共32保,264甲。35年(1946)在瑶大乡中分设大石板附乡,在经活马乡中分设马道子附乡。
彝区 民国前期仍沿土司制,有河东长官司、河西抚夷司、阿都正长官司、阿都副长官司、普济州长官司、昌州长官司、威龙州长官司、河西土千总。民国26年(1937)四川省府批准第十八行政督察区《治夷方案》,将宁属彝区划为13个政治指导区,由专署直接指挥,其中西昌县境内有7个:沙骡马政治指导区(东至马雄梁子,南至小槽河,西至西溪、黄连坡、黄水塘、麻栗寨,北至大箐梁子、青龙山梁子);大桥政治指导区(东至樟木箐、太和场,南至打冲河、磨盘山,西至雅砻江,北至麻棚子);马鹿塘政治指导区(东至沙坝、拖琅河一带,南至麻棚子,西至雅砻江,北至木里庄);龙窝子政治指导区(东与八角厂连界,南与小板厂连界,西至官房沟,北至深沟、右所);小板厂政治指导区(东至横山梁子,南至大石包,西至麦地龙、官房沟,北与龙窝子连界);麻陇政治指导区(东至横山,南至打虎山、小官山,西至打冲河,北与小板厂连界);八角厂政治指导区(东至土门子,南至放马山,西至茨达河,北与德昌区连界)。9月后,夷务由二十四军西昌行营办理,政治指导区归行营指挥。沙骡马政治指导区并入普格区,马鹿塘政治指导区并入大桥政治指导区,八角厂政治指导区并入麻陇政治指导区,小板厂政治指导区并入龙窝子政治指导区。民国28年(1939)8月,西康省宁属屯垦委员会成立,10月又将原沙骡马划为两个指导区:马雄政治指导区,辖马雄梁子、廖雄梁子、小兴场等地;忠良政治指导区,辖中雄梁子、搜布梁子、西罗、西普、周家大营盘等地。
1950年3月西昌解放,初期,沿民国时期的区、镇、乡、保区划,7月后,设8区,3镇,29乡。
城关区 辖城区及附城乡。
礼州区 辖礼州镇、礼南乡、礼北乡、羲安乡、琅环乡。
西宁区 辖西宁乡、土坊乡、双龙乡、太和乡、樟木乡。
川兴区 辖川兴乡、大兴乡、高枧乡、瑶大乡。
南宁区 辖黄水乡、南宁乡、西溪乡、经活马乡。
盐中区 辖九龙乡、裕隆镇、高草乡、香城镇、三营乡。
红毛马姑区 辖李子乡、米市乡、莫色依打乡、马姑鲁基乡、桃源乡、红毛乡、渣都乡、北山乡。
大桥区(尚未建区乡公所)。
1950年冬至1951年间,汉区先后开展减租、退押、反霸和实行土地改革。根据工作的需要,乡的规模划小。彝区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关于“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分别建立起区、乡两级自治政府。全县设8区(其中2自治区),6街公所,1镇,63乡(其中13自治乡、4联合乡)。
城关区 辖北城、东城、西城、外南、外西、河东6个街公所。
礼州区 辖礼州镇及大营、核桃、羲安、安宁、陈远(彝汉联合)、唐贵、田坝、胜利、陆兴9个乡。
西宁区 辖六和、傅家、新宁、安宁、麻柳、樟木、建兴、太和、李家、新生、长安11个乡。
川兴区辖新枧、大石(彝汉联合)、瑶山、复兴、高枧、川兴、高山、大兴、新兴9个乡。
南宁区辖黄水、陈所、黄连(彝汉联合)、范家、西溪(彝汉联合)、牛郎、经久、合营、活龙、马道10个乡。
盐中区 辖九龙、新民、裕隆、兴隆、高草、四新、民主、兴林、中心、新和、阿七11个乡。
红毛马姑奔族自治区 1951年1月16日建立,辖李子、米市、莫色依打、马姑鲁基、桃源、红毛、渣都、北山8个彝族自治乡。
大桥彝族自治区1951年8月建立,辖李果、八甲、三合、联合、荞地5个彝族自治乡。
1952年汉区土改结束,开始民主建政,全县设为7区(其中1自治区),4街公所,1镇,39乡(其中自治乡5个、彝汉联合乡4个)。
城关区撤外西、河东两街公所,并入其它街公所。
礼州区羲安乡、安宁乡合并为新华乡;陆兴乡、胜利乡合并为兴胜乡;大营乡、核桃乡并为琅环乡。
西宁区麻柳乡并入樟木乡;析李家乡并入长安乡与傅家乡;傅家乡改为兴隆乡;新生乡、建兴乡并为新建乡。
川兴区新视乡并入高视乡;高山乡并入川兴乡。
南宁区范家乡并入黄连乡;陈所乡分别并入黄水、黄连两乡;合营乡、活龙乡并入经久乡;牛郎乡并人西溪乡。
盐中区新民乡并入九龙乡;兴隆乡并入裕隆乡;四新乡并入高草乡。
1953年,全县设区级镇1个、区6个(1自治区),乡级镇1个,乡40个(7自治乡),汉区的区公所名称按数字顺序排列。城关区改为城关镇。第一区(礼州),增设安宁乡;第二区(西宁),安宁乡改名康宁乡;第三区(川兴),复兴乡并入川兴乡,新建大箐彝族自治乡;第四区(南宁),新建石嘉(初建时称摆摆顶)彝族自治乡;第五区(盐中区),兴林乡、中心乡并为河西乡。
1955年,第一区安宁乡并入新华乡;唐贵乡、陈远乡并入田坝乡。第三区大箐及第四区石嘉两个彝族自治乡划归大桥彝族自治区管辖。全县设6区(1自治区),1区级镇,37乡(7自治乡),1乡级镇,4街道办。
1956年,第一区琅环乡十村划归李果自治乡。第二区康宁乡并入兴隆乡;析新建乡并入六和乡与一区的兴胜乡。第三区新兴乡并入川兴乡;析瑶山乡并入高枧乡与大石乡;川兴乡海潮村划归大箐自治乡。第四区撤销,所辖马道乡与西溪乡划归第三区;黄水乡、黄连乡、经久乡划归第五区;黄连乡联合村与黄水乡联合村,划归石嘉自治乡。第五区民主乡并入河西乡与高草乡。全县共设5区(1自治区),1区级镇,32乡(7自治乡),1乡级镇,4街道办。
1957年,区复用原名。撤西宁区,所辖樟木乡划归礼州区,其余乡直隶县属。撤川兴区,马道乡、西溪乡划归盐中区,其余乡直隶县属。大桥区所辖八甲自治乡更名解放自治乡,李果自治乡更名民胜自治乡。全县设3区(1自治区),1区级镇,32乡(7自治乡),1乡级镇,4街道办。
1958年8月,县直属的六和、新宁、兴隆三乡试点组建为政社合一的“西钢人民公社”(不久改称为西宁公社)。10月,全县除城关镇外,其余区、乡均建立为人民公社(以下简称公社),撤销区、乡建制,实行政社合一。公社下设大队,大队下设生产队(简称小队)。大公社又以原乡域,划为管理区,作为联络机构。
礼州公社,由礼州镇及兴胜、田坝、琅环、新华四乡合并组成。
海滨公社,由川兴、大兴两乡和高视乡部分村合并组成。
西郊公社,由城关镇所属农村及长安乡、高视乡的第一、第五高级社及大石乡的新民、新华、民主三村合并组成。
河西公社,由新和、高草、河西三乡合并组成。
黄联公社,由黄水、黄连两乡合并组成。
经久公社,由经久、马道、西溪三乡及大石乡的八、九、十村合并组成。
太和公社,由太和乡改建而成。
樟木公社,由樟木乡改建而成。
九龙公社,由九龙乡改建而成。
裕隆公社,由裕隆乡改建而成。
阿七公社,由阿七乡改建而成。
海南公社,由大石乡的古城、钟楼、柳树、核桃四村组建而成。
大桥公社(试点),析联合自治乡的大桥、俩谷、大坪三个村组建而成,仍归联合自治乡领导。全县设1自治区,7自治乡,1镇,14公社,3街道办。
1959年,樟木、太和两公社并入西宁公社。海南公社并入海滨公社。裕隆、九龙两公社并为九裕公社。阿七公社并入黄联公社。撤销石嘉彝族自治乡,将其马家鱼、老厂两村及大箐彝族自治乡窝九社的一个生产队划归西昌专区螺髻山畜牧场。8月,撤销德昌县并入西昌县。汉区有五一、花园、阿月、麻栗、六所、乐跃、锦川、兴隆、永郎、小高10个公社;彝族地区有煌献彝族自治区,下辖马鞍公社、铁炉公社、大湾彝族自治乡;龙窝彝族自治区,下辖大山、大陆、顺河三个彝族自治乡。全县辖1镇,3街道办事处,3自治区,10自治乡,21公社。
1960年1月,建德昌区,7月又撤销。同月,城关镇改建为城关公社。全县设3自治区,10自治乡,22公社。
1961年,公社按原乡的规模改建。
西宁公社分为六和、樟木、新宁、小庙公社。
海滨公社分为海滨、海南公社。
经久公社分为经久、西溪、马道公社。
河西公社分为河西、高草公社。
黄联公社分为黄联、阿七公社。
五一公社分为五一、方家、王所公社。
花园公社分为花园、茨达公社。
礼州公社分为礼州、新华、琅环、兴胜公社。九裕公社分为九龙、裕隆公社。
大桥公社改归大桥自治区管辖。
恢复建立西宁、盐中、德昌、乐跃、礼州5个区建制。
西宁区辖六和、樟木、新宁、小庙、九龙、裕隆6个公社。
盐中区辖河西、高草、经久、西溪、黄联、阿七、马道7个公社。
乐跃区辖小高、乐跃、锦川、兴隆,永郎5个公社。
德昌区辖麻栗、阿月、五一、方家、王所、六所、花园、茨达8个公社。
礼州区辖礼州、新华、琅环、兴胜4个公社。
煌尤区所辖马鞍、铁炉2个公社均改为乡。全
县共8区(3自治区),12自治乡,34人民公社。
1962年,海滨公社分为大兴、川兴、高视公社。河西公社分为河西、新和公社。裕隆、九龙划归盐中区。大箐彝族自治乡划归川兴区。恢复川兴区,辖川兴、大兴、高枧、海南公社及大箐乡。恢复城关镇建制。5月煌尤区增设前山彝族自治乡;龙窝区增设丹桂彝族自治乡;德昌区增设南山傈僳族自治乡,乐跃区增设铜厂及大坪两彝族乡。11月恢复德昌县,原划属西昌县的地域仍划归德昌县。年底西昌县辖1镇,5区,6自治乡,24公社。
1963年,析礼州公社所属场镇建居民委员会,归礼州区管辖。恢复石嘉乡建制,归大桥区公所管辖。分黄联公社为黄联、黄水公社。全县为1镇、5区、7自治乡、25公社、1场镇居委。
1965年,恢复南宁区,辖马道、经久、西溪、黄联、黄水公社及石嘉乡。
1966年6月,城关镇所辖3个街道办事处分建石塔街、下西街、上西街、河东街、南街、北街6个公社。改石嘉乡、大箐乡为公社。全县为6区、1镇、5自治乡、27公社、1场镇居委、6分社。
“文大”期间,“破四旧”,将小庙公社和九龙公社更名为红旗公社和红星公社,城关镇所属6个分社更名为先锋、东风、向阳、前进、红旗、上游分社。
1972年8月,析红旗公社东风大队、樟木公社七大队,建太和公社。城关镇撤向阳、上游分社,建上游街道办事处;撤红旗、前进分社,建红旗街道办事处;撤东风、先锋分社,建东风街道办事处。9月,撤礼州场镇居委会,建礼州镇。11月,民胜、解放两自治乡析为开元、响水、民胜3个公社;荞地、联合两自治乡析为荞地、磨盘、联合3个公社;三合自治乡析为三合、白马两个公社。全县为6区、1镇、36公社、1乡级镇、3街道办事处。
1974年,建立新村居民委员会,直属城关镇管辖。
1978年3月,撤销礼州、西宁、川兴、南宁、盐中五个区的建制,全县36个公社,并为20个。
兴胜公社、礼州镇并入礼州公社;
民胜公社并入琅环公社;
六和公社、新宁公社合并为西宁公社;
响水公社并入樟木公社;
高视公社并入西郊公社;
大兴公社及大箐公社民主大队并入川兴公社;
大箐公社其余的大队并入海南公社;
经久公社并入马道公社;
黄水公社、石嘉公社并入黄联公社;
高草公社及开元公社一大队并入裕隆公社;
红星公社及开元其余的大队并入太和公社;
新和公社、磨盘公社并人河西公社;
荞地公社并入阿七公社;
全县为1区,1镇,20公社。
1979年7月19日,国务院批准建立西昌市,西昌县的城关镇及西郊、红旗、马道3个公社和喜德县四合公社划归市辖。
西昌县于1979年2-11月先后又将大公社划小,恢复民胜、响水、高草、荞地、黄水、石嘉、经久、大兴、兴胜、新宁、六和、新和、磨盘、红星、开元、大箐16个公社。开元仍归大桥区管辖。全县为1区,32公社。
1980年,西昌市撒城关镇,设群众路、红旗路、东风路、长安街4个街道办事处及新村居委会。西郊公社分为西郊、高枧两公社。全市辖4街道办事处,5公社,1居委。
西昌县恢复礼州、西宁、川兴、南宁、盐中5个区和礼州镇。礼州区辖礼州镇及礼州、新华、兴胜、琅环、民胜5公社。西宁区辖六和、新宁、樟木、太和、响水5公社。川兴区辖川兴、大兴、海南、大箐4公社。南宁区辖黄联、黄水、经久、西溪、石嘉5公社。盐中区辖河西、高草、裕隆、红星、新和、阿七、磨盘、荞地8公社。全县为6区、1镇、32公社。
1981年,经过地名普查,市、县均用标准地名,部分区、公社、街道办事处名称更改。
西昌市红旗公社恢复为小庙公社,红旗路办事处更名东城街道办事处,群众路办事处更名北城街道办事处,东风路办事处更名西城街道办事处。
西昌县西宁区更名西乡区;大桥区更名巴汝区;新华公社更名月华公社;新宁公社更名西乡公社;樟木公社更名樟木箐公社;石嘉公社更名洛古波公社;红星公社恢复为九龙公社;新和公社更名中坝公社;三合公社更名银厂公社;大桥公社更名巴汝公社;联合公社更名马鞍山公社。
1983年,西昌县的月华、琅环、西乡、海南、大箐、河西、黄联、西溪、黄水、洛古波、巴汝、磨盘、白马、银厂、马鞍山、开元、高草、荞地18个公社,先后改制为乡。
1984年,市、县上年未改建乡的公社,全部改为乡。原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西昌县高草乡的城堡村、谌堡村、大庄村划出,建立城子堡回族乡(后更名羊角坝回族乡);九龙乡的兴富村、中心村三组(麦地塘),及裕隆乡的星宿村、长村村划出,建立星宿屯回族乡(后更名星宿回族乡);川兴乡划出新农、民和、新桥、合兴4村建川兴镇;黄联乡划出石坝村五、六、七村民小组及坡头坎村和税官桥居民委员会,建黄联关镇;以锅盖梁场镇为主,六和乡划出康宁村、东山村及和平村十二、十四村民组,西乡乡划出马坪坝村,建锅盖梁镇;河西乡划出佑君村、老街村、油碾村与香城居委会,建佑君镇。开元乡划归西乡区。
西昌市辖4街道办事处,5乡,1居委;西昌县辖6区,5镇,34乡。
1986年6月,撤销西昌县,其区划并入西昌市。10月,撤销六和、川兴、黄联、河西4乡,分别并入锅盖梁镇、川兴镇、黄联关镇、佑君镇。全市辖6区,5镇,35乡,4街道办事处,1居委。
1987年建立西昌市城郊区,辖西郊、高枧、小庙、四合、太和(8月划入)5乡及马道镇(5月撤乡建镇)。8月撤销礼州乡,并入礼州镇;撤销裕隆乡,并入星宿回族乡。全市辖7区,6镇,32乡,4街道办事处,1居委。
1989年5月,撤销高草乡,并入羊角坝回族乡。11月星宿回族乡更名裕隆回族乡。
1990年全市辖7区,6镇,31乡,4街道办事处,1居委。
城郊区 辖马道镇及西郊、高枧、小庙、太和、四合5乡。
礼州区 辖礼州镇及月华、琅环、兴胜、民胜4乡。
西乡区 辖锅盖梁镇及西乡、樟木箐、响水、开元4乡。
川兴区 辖川兴镇及大兴、海南、大箐3乡。
南宁区 辖黄联关镇及黄水、经久、西溪、洛古波4乡。
盐中区 辖佑君镇及羊角坝(回族)、裕隆(回族)、九龙、中坝、阿七、磨盘、荞地7乡。
巴汝区 辖巴汝、银厂、白马、马鞍山4乡。
市政府城市工作办公室 辖东城、西城、北城、长安4个街道办事处及新村居民委员会。
1991年辖7区、6镇、31乡,229个村民委员会、1755个村民小组。城区有4个街道办事处,12个居民委员会,102个居民小组。
1993年,沿袭20世纪80年代末建制,行政区划设置如下:
城郊区辖马道镇、西郊乡、高枧乡、小庙乡、太和乡、四合乡。
礼州区辖礼州镇、月华乡、兴胜乡、琅环乡、民胜乡。
西乡区辖锅盖梁镇、西乡乡、樟木箐乡、响水乡、开元乡。
川兴区辖川兴镇、大兴乡、海南乡、大箐乡。
南宁区辖黄联关镇、洛古波乡、西溪乡、黄水乡、经久乡。
盐中区辖佑君镇、九龙乡、裕隆回族乡、羊角坝回族乡、中坝乡、阿七乡、磨盘乡、荞地乡。
巴汝区辖巴汝乡、马鞍山乡、白马乡、银厂乡。
以上合计7个区、6个镇、31个乡。
城区设置如下:
东城街道办事处辖河东街居民委员会、涌泉街居民委员会、南街居民委员会。
西城街道办事处辖下西街居民委员会、石塔街居民委员会、马水河街居民委员会。
北城街道办事处辖府街居民委员会、北街居民委员会、三衙街居民委员会、上西街居民委员会。
长安路街道办事处辖长安路、长安南路、长安北路、长安西路、凯乐路、农林巷。
新村居民委员会辖新村路、大寺路。以上合计4个街道办事处、11个居民委员会。
1993年,撤销区建制,巴汝区改设巴汝工委。全市所有乡、镇均升格为科局级建制。
1994年,撤销太和、九龙2乡,合置太和镇,辖原太和乡和九龙乡所属行政村;同年,设置新村街道办事处,辖海滨、瑶山2社区居委会。
1996年,锅盖梁镇更名为安宁镇,辖区未变。
1999年,以长宁路和攀钢410生活区为基础,设立长宁街道办事处,辖长宁路南、北两个社区居委会;同年,羊角坝回族乡更名为高草回族乡。
2003年,以原凉山州螺髻山种畜场和当地彝族村寨辖地为基础,置安哈镇,“安哈”为彝语译音,意即“螺髻山”;是年,撤销街道办事处和镇(乡)下辖的居民委员会,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
2019年,撤销大箐乡、海南乡和洛古波乡,设立海南街道。撤销西溪乡,划归安哈镇。撤销阿七乡和荞地乡,设立阿七镇。撤销樟木箐乡和响水乡,设立樟木箐镇。撤销琅环乡和民胜乡,设立琅环镇。撤销巴汝乡、白马乡和银厂乡,设立巴汝镇。撤销小庙乡和马道镇,设立马道街道。撤销高枧乡、西郊乡和长宁街道,划归东城街道、北城街道、西城街道、新村街道、长安街道。撤销西乡乡、兴胜乡和月华乡,划归安宁镇、礼州镇。撤销黄水乡,划归黄联关镇。撤销中坝乡和磨盘乡,划归佑君镇。撤销昭觉县普诗乡和喜德县东河乡,划归川兴镇。撤销昭觉县玛增依乌乡,划归大兴乡。调整后,西昌市辖7个街道、11个镇、7个乡。
2024年西昌市辖7个街道、11个镇、7个乡:北城街道、西城街道、东城街道、长安街道、新村街道、海南街道、马道街道、礼州镇、安宁镇、川兴镇、黄联关镇、佑君镇、太和镇、安哈镇、阿七镇、樟木箐镇、琅环镇、巴汝镇、四合乡、开元乡、大兴乡、经久乡、裕隆回族乡、高草回族乡、马鞍山乡。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