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月10日 D23 四川黑水县—毛儿盖—松潘县
第23天 行程291公里
达古山(打鼓山)是中央红军翻越的第五座大雪山,海拔4752米,垭口海拔4484米,不通公路。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原计划今早去探访山脚下的达古冰川,怎奈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的雨丝裹着寒意,只得遗憾放弃。
黑水• 若尔盖水库
黑水• 若尔盖水库
早餐后从黑水县城出发,起初的路面平整开阔。想着今日路程不短,我下意识加快了行车速度,盘算着能早些抵达目的地。行至黑水毛尔盖水库附近,画风骤变——两岸青山如黛,碧水在峡谷间蜿蜒,风光秀美。可这赏心悦目的景致旁,却是段糟心的路,坑洼连着碎石,车身时不时剧烈颠簸,短短半小时竟似走了许久。好不容易驶出这段路,正暗自庆幸,车子已转入雪山草原长征路。窗外,草原如茵,牛羊点缀,风光无限,刚才的颠簸感也渐渐消散,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惬意,一路顺畅抵达沙窝会议旧址参观。
松潘县下八寨乡血洛村•沙窝会议会址。
“沙窝”是黑水地区嘉绒藏民的叫法,汉语译意为“绿色的平地”。
“俄灯”、“血洛”是毛儿盖地区安多藏民的叫法,实际上指的是同一个地方。
参观结束后,本想沿着主干道前往19公里外的毛尔盖会议会址,却被告知主干道修路,只能改走一条看似临时修建的小道。这条路不仅狭窄,弯道还特别多,会车时必须小心翼翼地相互避让,稍不留意就可能出状况。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条小道绕了很远,海拔也从3200米逐渐攀升到3500多米,原本19公里的路程,竟走了57分钟。途中,我们还遇见一辆安徽牌照的SUV滑到了路边,车轮悬在路坎外。我们两人屏着呼吸,全神贯注地盯着路况,总算有惊无险地平安抵达毛尔盖镇。
毛尔盖会议陈列馆
松潘县毛尔盖镇索花村•毛尔盖会议会址
毛尔盖索花寺
参观完毛尔盖会议旧址,以为回到了平坦的主干道,一路应该顺畅前行,可现实却再次给了我们“惊喜”——沿途不时遇到修路的地段,要么是单边放行,要么是路面坑洼,车速始终快不起来,只能耐着性子慢慢往前挪。
傍晚时分,合着全程40公里每小时的平均车速,我们总算平安抵达松潘。晚餐后,天空飘起了小雨,多了几分凉意。我们沿着松州古城的街道随意转了转,无话。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雕像
松州古城
回想这一天的行程,虽多有波折,但终究平安顺利,或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这样安慰着自己,心中的疲惫也渐渐被这份释然取代。
#重走长征路#翻越雪山#征服草地
补充资料:
沙窝会议
阿坝红军长征遗迹-沙窝会议会址,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下八寨乡格丫村。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8月4日至6日在毛儿盖以南的沙窝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张国焘、博古、凯丰、邓发、陈昌浩、刘伯承、傅钟等11人。
会议共两项议程:一是讨论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的形势与任务;二是讨论组织问题。张闻天作关于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的决议草案的报告,毛泽东就决议草案作补充说明。沙窝会议对于加强两个方面军的统一领导与指挥,推动张国焘执行中央的北上方针,坚定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信心,起了积极的作用。沙窝会议通过的《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于8月9日颁布。决议指出:“一方面军的一万八千里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空前伟大的事业”,这是在正式的中央文件中首次使用“长征”名称。
沙窝换帅
1935年8月19日,中共中央在沙窝召开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决定:在党内矛盾趋于尖锐的情况下,统一领导的权力应集中于常委会;中央领导的分工为:张闻天负责组织部,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秦邦宪负责宣传部,王稼祥负责红军政治部,凯丰负责少数民族委员会。周恩来因患肝脓肿和阿米巴痢疾,暂不负责具体工作。这就是党史上著名的“沙窝换帅”。以此为标志,毛泽东正式成为中共中央负责军事工作的一把手,拥有最高决策权和指挥权。
毛儿盖会议
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8月20日在毛儿盖召开会议。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博古、王稼祥、陈昌浩、凯丰、邓发、徐向前、李富春、聂荣臻、林彪、李先念共12人。朱德和张国焘因在前方指挥左路军攻阿坝未能参加会议,周恩来因重病也未到会。毛泽东在会上作关于夏洮战役后的行动问题报告,指出红军主力应向东向陕甘边界发展,不应向黄河以西。毛泽东作会议讨论结论时,再次强调左路军应向右路军靠拢。与会者一致同意毛泽东的报告。会议决定由毛泽东起草一决议,作为对两河口会议决议的补充,即《关于目前战略方针政策之补充决定》。毛儿盖会议是两河口会议、沙窝会议的继续和深入,对于明确红军主力发展方向,克服张国焘的分裂危险,起了积极的作用。
本篇图片拍摄于9月10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