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吉安永丰县,石马镇层山村可谓声名远扬。“层山狗肉、人多村大子、郭将军老家”,是人们说起层山的第一印象。
但层山远不止于此。作为唐代汾阳王郭子仪后裔的聚居地、开国上将郭林祥的故里,这座千年古村融汇了御敕大祠的庄严、江南名宅的雅致、文人题咏的墨香,更以“山叠山、山层山”的独特地貌,孕育出闻名遐迩的“九宗十八景”。
自公元987年郭子仪第十二世孙在此开基,至今村中已繁衍1200余户、7000余人,九成以上为郭姓,是名副其实的“永丰第一大村”,也是一座活着的“家族博物馆”。
一、去层山,看一场山水与古建的对话
说起层山,不能不提它的“九宗十八景”。
村落依山势延展,如藤蔓蜿蜒,三水环抱,群峰叠翠。近有仙山古洞灵秀幽深,远有飞凤投江、五牛归槽等天然奇观相映成趣。金猫扑鼠、双鹅孵蛋、拜月涌泉……景景相扣,山形水意,皆成画卷。
村中最雄伟的古建,当属郭氏大祠。这座始建于明代的三进式宗祠,气势恢宏,因村人郭汝霖出使琉球之功,获嘉靖皇帝敕封为“大祠”。如今,“叙伦堂”匾额高悬,“圣旨”牌肃立,屏风木刻讲述着郭子仪的生平典故,成为载入江西省地方志的“江南祠堂活化石”。
村东北的“中书第”古宅,为诗书画“三绝”的“举人王”郭仪霄所建。这座占地8.7亩的清代庄园,融合江南庐陵风格与北京四合院形制,九栋十三厅错落有致。门联“诗书画里开三径,源头活水第一家”,道出主人的文心与胸襟。园中花木扶疏,鱼池亭台相映,不负“江南第一家”之誉。
而村中央的“仙山古洞”,更是层山最灵动的符号。石灰岩山体双层叠垒,洞内大洞串小洞,可容千人。相传苏东坡游历至此,留下“我自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的赞叹;洞壁上至今还留有欧阳修、罗一峰、邹守益、宋仪望、刘绎等文人墨客的诗文痕迹。
二、去层山,品一味传承千年的烟火
层山的美味,是时光酝酿出的风物诗。
麻酥、米糊、炸薯包、酒娘炒啵啵……这些传承千年的小吃,至今仍是村民餐桌上的常客。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层山狗肉。
层山狗肉,是永丰响当当的“招牌菜”。选用本地土狗,配以祖传香料与烹制手法,肉质紧实不柴,香味醇厚悠长,吸引无数食客专程驱车而来。一碟狗肉,一碗米酒,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乡土人情的浓缩。
大锅红烧肉亦是层山一绝。大灶旺火、土锅慢炖,猪肉入口即化,酱香四溢,是节庆宴席上当之无愧的“硬菜”。这些看似寻常的菜肴,背后是层山人代代相传的民间智慧,是“以味为媒”的文化输出。
在层山,美食不仅是舌尖的记忆,更是连接古今的味觉纽带。品一口层山味,便读懂了一半的层山人情。
三、去层山,寻一方有温度的乡土记忆
层山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古”,更在于它的“活”——它既守住了千年文脉,又活化了乡土资源。
守根铸魂,家风在传承中焕新。层山人深知,“根深才能叶茂”。村人始终将郭氏大祠视为“第二个家”,在这里议事、娱乐、传承家风。他们不仅以族规民约守护古村,还编写《层山郭氏家风读本》,将新时代的价值观写入族训;村中乡贤与“五老”以身作则,用乡音讲述乡情,以共识凝聚人心。如今,“兄弟谦让铸大业”的祖德、“郭汝霖家书让三尺”的胸襟、郭林祥将军捐资建校的桑梓情,连同“耕读传家”的基因,既写入族谱,更刻进人心。
活化赋能,古韵在利用中延续。在层山,老建筑不是被封存的标本,而是被“用活”的场景。村民自发组建“古建守护队”,将祠堂、古宅、戏台等历史遗存,转化为文化展示、乡村议事与旅游体验的空间。银峰寨因“金猫镇银鼠”的传说而平添神秘,仙山古洞因文人仙迹而灵动,古戏台锣鼓声不息,仍在演绎忠孝节义的地方戏文。这些“可听故事、可感神韵、可传后世”的活态文化,为古老村落点亮了灵魂之灯。
育人兴村,文脉在接力中永续。层山的“魂”,在于人。从郭汝霖、郭仪霄到郭林祥……历史上18位进士、33位举人、数百位革命烈士,铸就了层山精神丰碑。这份崇文重教、心怀家国的精气神,从未随时间湮没。2019年,层山村设立永丰县首个村级教育奖学基金会,七年来已激励200余位本科以上学子,颁发奖学金逾60万元——文脉,在此续写新篇。
万千古村,各有其美。层山,不随波逐流凑热闹、不盲目跟风搞开发,只在千年时光中静静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走进层山,不仅是走进一片山水,更是走进一部鲜活的“家族史诗”,每一页,都值得慢下来,细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