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渡老街至少有四个进口,我最熟悉的是西南口——家住画溪河边汤渡西侧的求志堂,出门沿石板官路向东,过古桥浜的桥再走百余米便到。古桥浜原是与画溪河呈“丁”字型的小河浜,古桥最初在河口附近,通公路后移至南面。我的祖宅在黄泥湾,临近古桥浜与画溪河交汇处,去往老街也是沿古桥浜向北再拐东而行。想来清代名人周济家族、周振庸等先辈,当年大抵也是从这西南口进出老街的。
街口有石板覆盖的“洋龙沟”,左侧是画溪河边的水泵,右侧连着南山脚下的千顷良田。进街后,左手边画溪河畔可见亭亭玉立的画溪桥,岸边依次是裁缝店、河埠与理发店;右手边先是三间门面的豆腐店,常年售卖水豆腐、豆腐干等,计划经济时代需凭票购买,过年时我们这些半大孩子总要天不亮就去排队,常有街坊用破篮压石头占位。
画溪桥东堍最为热闹,每天清晨,农民、渔民与湖㳇山民都会来此售卖蔬菜、鱼虾、山薯,旺季时摊位从桥堍铺到桥面。桥堍上三分之一处有间朝北的屋子,住着一位姓周的高龄老太太,据说她身世不凡,祖上曾拥有老街半条街的产业,家道中落后还曾到上海大户人家帮佣。
画溪桥是老街的核心,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替代了原先的木桥,道光年间增置桥槛,咸丰年间因战乱受损,同治年间修缮,光绪五年重修时还建了桥亭,亭内三块石碑记载着桥的历史与修桥功臣,可惜如今亭毁碑失,仅有一块可能仍压在河帮下。傍晚的桥面最是热闹,街坊们在此乘凉、听故事、聊家常,皓月当空时更有别样景致。
画溪桥北数十米是汤渡轮船码头,曾是重要交通枢纽,向西可至湖㳇,向北可达丁山、宜兴乃至无锡,后来随着交通发展逐渐淡出视野。桥西河边有粮米店与仓库,每月买米是家常事,负责人王会计敬业斯文,闲暇时打太极拳,在当时颇为少见。后来邮政所迁至桥西河边,我祖余哥的同学闵颂平曾住在此处,其妹闵兰萍与我小伯是同学。
桥西还有一处重要建筑——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建成的汤渡陶瓷生产合作社“社址”,内设大会堂与舞台,当时陶瓷生产搞合作社是省内创新,名动天下的蜀山紫砂互助组最初也挂靠其下,我弟弟合明的名字便源于此。后来社址被隔成简易房间供单身职工居住,再往后的境况便不得而知了。
如今,汤渡老街的许多景致已随时代变迁,但那些青石板路、老字号店铺、画溪桥的故事与街坊邻里的烟火气,始终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里。我辈当继续努力,补叙这段历史,让老街的岁月痕迹得以留存。作者:□秦乐明 图文编辑:何小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