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录者袁军 王琼】岁在乙巳,孟冬望后,余与友人共赴蓉城南隅,访铁像古寺。时维午后,暖阳穿云,都市喧嚣渐远,朱墙黛瓦已现于楼宇之间,恍若时空叠印,古今相望。
入山门,赵朴初先生手书"铁像寺"三字匾额熠熠生辉,两侧抱鼓石上二龙戏珠浮雕,暗合汉藏文化交融之韵。拾级而入,大雄宝殿巍然矗立,青灰筒瓦覆顶,鸱吻卷翘,尽显川南明代建筑风骨。殿内核心,乃那尊明万历年间出土的释迦牟尼铁像,高逾一米五,重两千斤,失蜡法铸就的衣纹如流云舒卷,右手无畏印破迷开悟,左手与愿印普度众生。轻按底座机关,"嗡嘛呢叭咪吽"梵音自腹内传出,余音绕梁,令人心宁。同行友人屏息凝视,皆为这六百年铁铸金身的庄严与精妙所折服。
穿殿而过,观音殿内金丝楠木千手观音像尤为夺目,三十八米高的造像通体温润,四十二只手臂各执法器,掌心水晶在日光下折射出万千佛光,恍若诸佛垂怜。转至宗喀巴大师殿,藏式金顶与汉地飞檐相映成趣,转经廊内百零八只转经筒静静矗立,信徒轻抚而过,经卷低语似与殿外风铃唱和。藏经楼中,能海上师手书《大威德金刚仪轨》虽未得见全貌,然遥想那朱砂藏文与护法神图案,便知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稀世珍品。
出寺院,肖家河蜿蜒流淌,铁像寺水街沿水而建,"龙戏珠"风水格局暗藏玄机。字库塔高十三米有余,八卦镶嵌,每逢月圆便有"双龙戏珠"奇观。陈锦茶铺内,竹椅铜壶,盖碗茶香氤氲,老茶客的龙门阵与寺内梵音遥相呼应;散花书院里,古籍修复与禅意书房共生,落地窗外红墙映影,尽得"偷得浮生半日闲"之趣。我们五人沿水而行,看灰瓦飞檐与玻璃幕墙交相辉映,川西民居元素与现代钛锌材料碰撞出独特美学,市井烟火与禅意清幽在此完美相融。
暮色渐浓,离寺之际,回望那方禅林,铁佛的庄严、梵音的悠扬、水街的闲适交织于心。六百余年风雨,铁像寺从掘地得像到尼众金刚道场,从历经波折到数字赋能,始终守护着信仰的火种。此行不仅饱览了建筑之美、文物之珍,更体悟到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智慧——正如这都市中的禅林,于喧嚣中守宁静,于变迁中传文脉,这便是成都独有的生活哲学。归途中,众人皆言,此行不虚,禅意已入心间。
成都铁像寺赋
蓉城南隅,高新之畔,有古刹焉,名曰铁像。肇始于明万历,扬名于能海大师;乃汉地唯一尼众金刚道场,承密宗格鲁法脉之真传。吞三江灵气,镇红尘贪念;融汉藏文明,续千年法脉。今值孟冬,余偕四友往访,感其沧桑与风华,遂作此赋。
观其形胜,独占天府之优。肖家河如游龙环绕,水街似玉带串联;字库塔挺然如珠,回澜塔安然镇澜。山门石坊,四柱三门,雕梁画栋;楹联"铁佛镇三江,梵音传四海",笔力遒劲,意蕴深远。三进院落,层层递进,大雄宝殿抬梁架斗,藻井绘五方佛曼陀罗;观音殿楠木流光,千手观音普施甘霖;宗喀巴殿金顶耀日,转经廊梵音不绝。青砖铺地,苔痕印履;古柏参天,翠色含烟。都市高楼环伺其外,禅林清幽深藏其中,古今交融,虚实相生,自成一方天地。
溯其渊源,颇具传奇之色。明万历十八年,石羊场乡民掘地,雷火显圣而铁佛现世,底座"戒贪"二字,警世醒人,遂集资建寺,定名铁像。或云铁佛乃南宋遗物,工艺吻合宋代造像之风;清乾隆年间重修,扩天王殿、藏经阁,成川西佛教文化交流之中心。近代以降,能海上师学法归来,开创尼众金刚道场,法螺自鸣印证密法东传之吉兆,自此汉藏密法在此共生共荣。今有数字工程护文物,AR导览重现铸造之景;禅修体验营续传统,素宴茶香延生活之趣,古寺焕新,生生不息。
感其神韵,兼具禅意与烟火。铁佛无言,阅尽六百年沧桑变幻;梵音不息,抚慰千万人心灵尘埃。信众焚香礼拜,求的是内心安宁;游人信步闲游,寻的是片刻清幽。水街之上,茶铺喧嚣与书院静雅共生,首店集群与传统业态相融;敬字惜纸之仪,文脉永续;盖碗茶禅之修,生活入味。檐角风铃,随风轻唱;河灯逐流,寄托祈愿。无市井之浮躁,无古寺之孤僻,恰是成都闲适生活之缩影,新中式美学之典范。
嗟夫!铁像寺者,非仅一座古刹,实乃文明之载体,精神之灯塔也。铁铸金身,镇的是贪念;水街禅意,润的是红尘。六百年风雨同舟,汉藏同心;新时代守正创新,古今共振。临别依依,感慨万千,谨以短赋为记,愿此禅林永续,法脉恒昌,滋养蓉城,泽被四方。
成都铁像寺
古刹城南立,千年护蜀川。
铁佛含真意,梵音绕碧天。
楠观音现瑞,金顶照禅烟。
水街融古今,闲适满人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