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屋村乌江源百里画廊景区 罗星汉 摄
作为贵州省委宣传部精心打造的重点剧目,《乌蒙深处》在央视的热播,将剧中衮月亮守护苗绣、麻青蒿打造民宿的动人故事带进了千家万户。而这些故事的源头,正扎根于该剧取景地——贵州毕节黔西的化屋村。从昔日出行需攀爬“手扒岩”的贫困苗寨,到如今年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的旅游胜地,化屋村真实的振兴篇章,和剧情同样的精彩。

“衮月亮”与她的苗绣工坊
《乌蒙深处》中,毛晓彤饰演的衮月亮作为苗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领绣娘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这并非艺术虚构,而是化屋村真实的日常。
苗绣致富带头人杨文丽虽不到30岁,却已有20多年绣龄。2019年,她放弃在浙江制衣厂的工作返乡创业,成立蜡染刺绣公司,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民族文化,并建立起“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模式。她设计的苗绣服饰与工艺品不仅畅销国内,更走向国际市场,公司年营收突破百万元,为30余名村民提供了稳定就业。

化屋村苗绣车间 雷忠军 摄
“麻青蒿”的民宿与化屋村的旅游蜕变
剧中秦俊杰饰演的麻青蒿回乡打造“来家里玩”民宿,恰是化屋村旅游发展的缩影。
曾经的化屋村,村民出行必须攀爬村后的“手扒岩”,物毁人亡的事故时有发生。2007年,新仁苗族乡到化屋村的道路正式修通,彻底改变了这个悬崖下小村寨的命运。

花都里化屋度假营地 李光明 摄
如今,化屋村已构建起“水陆空”立体旅游体系:乌江上游船往来,空中直升机、滑翔伞翱翔,岸边“花都里”等数十家民宿依次排开。2024年,化屋村接待游客7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性收益达1.6亿元。

化屋村黄粑生产车间 史开心 摄
从“衮菖蒲”的高粱到化屋村的“三黄+”模式
《乌蒙深处》中衮菖蒲坚守高粱种植、探索智慧农业的故事,在化屋村的产业振兴中找到了现实回应。这个乌蒙山深处的苗寨,正在上演一场从传统农耕到多元产业融合的深刻变革。
剧中衮菖蒲守护的土地情结,在化屋村体现为对本土特产的深度开发。村里精心打造的“三黄”产业——黄粑、黄姜、黄牛,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从单一的传统农业,到多元的“三黄+”产业体系,化屋村用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仅要守护土地的情怀,更要依托地方特色,走出一条产业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乌蒙深处》的热播,更多观众将透过镜头认识这个乌蒙山区的美丽苗寨。但化屋村的故事,远非28集电视剧能够穷尽——它是几代人的奋斗,是从“手扒岩”到“旅游村”的艰辛蜕变,是苗绣针脚里的文化传承,更是产业振兴的时代见证。
如果说《乌蒙深处》描绘了乡村振兴的理想图景,那么化屋村,就是这幅图景中最生动真实的注脚。
文/田盛
编辑 刘霜
二审 谢予谦
三审 赵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