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文戈
从武阳村茶园的一条石阶路步行到文山村的两公里,基本上都是上行,薄薄的云层之上是朦朦胧胧的太阳,太阳光有些耀眼,以至于看远山似乎笼罩着淡淡的烟雾。山谷下那条溪流旁,一个个村落被大山包裹着,一些树木的树叶已经开始转黄,秋意渐浓。刚出发的时候感觉还有点凉意,上山没走多远,便停下脚步脱去外套,直接穿了短袖体恤。从武阳徒步经文山村到关山村再到阳产土楼,从阳产土楼再回到山下停车场,徒步全程10.7公里,累计爬升770米,
徒步起点离武阳高速出口很近,车程只有十几分钟,看到溧宁高速武阳出口那层层叠叠的高架桥,我有些愕然。两山峡谷中新安江支流大洲源河,在这里形成一个“Ω”形湾道,高速出口连接的各种道路,纵横交错的高架立交,就在“Ω”形河谷上空,形成高空交通立体网络,气势宏伟。下了高速,一条从武阳乡政府所在地武阳村经过的公路,两边的房屋间只留狭窄的一条通道,两车交汇,不得不停车让道。相隔那点路,交通状况反差却那么大。
文昌古道,位于安徽歙县南部,始建于清末民初,全长六公里,以青石板铺筑。古道起于文山村,经武阳乡、洽河村延伸至昌溪下坝源村,据说原为文山村财主迎亲所建,后由茶商重修成为一条茶叶和生活用品运输通道,今天的行程只走了文昌古道的一部分。
歙县是皖南山区,我徒步去过歙县的好多山村,大山阻隔,山路崎岖。文山村在海拔400米的半山腰上,这里是成片绵延起伏的大山,山和山之间除了峡谷河流,很难找出一片平整的土地。依山而建的民居,每栋房屋之间是上上下下的石阶路,村里的巷道,也是从民居房前屋后穿插而过。村民的农地大多是沿坡旱地,刨一刨,拢一拢,边缘再用石头叠砌,种上庄稼。一块一块农地中间隔着山林树木,几乎没见到南方常见的水稻田。山上的树木已和山脚下不同,墨绿中参杂黄色、红色,山林的色彩越来越丰富,渐感秋意已浓。
过了文山村,穿过山林,上了山坳,山坳旁有个石砌的凉亭供路人歇息。从沿途古道往山下看,山谷里,半山腰,群山包裹的一个个村落,露出白色的外墙和深色的屋顶。山色浑然一体,皖南的山村,远看却是如此的恬静、和谐。
在林中上上下下,穿过一片树林,来到一条盘山公路上,沿公路走几百米到了公路尽头的关山村。这个在海拔600多米山上的村庄,据说历史上人口最多时达400余人,到2021年,常住人口仅剩三四十人。高山阻隔,举家外出务工,关山村渐渐成了空壳村。两年前新建成的“关山天路”通达关山村,政府想依托传统村落资源,良好的自然生态和高海拔凉爽气候条件,新建关山云顶乡村旅游度假区,建成乡村民宿集群。村里好多地方在修路建房,已建成开业的民宿却寥寥无几。关山村的龙王尖是当地重要的历史与红色文化地标,1949年解放战争期间,27名解放军战士在攻克龙王尖战斗中牺牲,遗体由关山村村民背下山安葬。村旁有个古亭,亭子由石头砌成带顶的拱形,亭下一潭清泉,清澈透凉。
沿着山路继续行走一公里,直线高度下降200米,来到阳产土楼的后山。路旁一栋民居,围墙围着,修整一新。内院不大,几张休闲桌椅,一顶太阳伞。这里是阳产土楼地势最高的一栋民房,居高临下,可以俯瞰阳产土楼全貌。
阳产土楼,一个依山而筑的小山寨。数百年来,山民采石铺路架桥,取木筑巢而居。流年岁月,古人渴望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渴饮山泉,饿食五谷,子孙延续,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过着相安无事不被打扰的生活。土楼一幢接一幢,错落有致,楼与楼之间青石铺地,形成了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质朴壮观的土楼群。家家户户门前挂着各种玉米、辣椒,一个个圆形的竹篾上晒着各种豆子、玉米和这个季节刚摘下来的柿子。造型各异的民宿前,垂挂的灯笼和散落的遮阳伞,给传统的山村注入新的元素。
阳产土楼海拔400米,到山下的停车场有两百多米的高差,从土楼向下行走的两公里路,要经过山林和大片的茅草丛。从被茅草覆盖的野路中穿过,茅草叶子像一把把锋利的锯子,一不小心便在人的脸上、手臂上留下一条条红红的血印。
今年看秋色,从文昌古道开始。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