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6日,江苏宜兴将举行金沙寺文化学术会,学术之光照亮宜兴湖㳇镇,金沙寺这颗沉寂的历史明珠再度焕彩。这座曾坐拥千间殿宇、见证文人风骨、孕育紫砂传奇的古刹,其背后交织着宰相隐居、诗仙品泉、禅僧制壶的真实往事,在史料与遗址的印证中,渐次揭开神秘面纱。
宰相山房到江南名刹:金沙寺的前世今生
金沙寺的源头,藏着晚唐宰相陆希声的隐逸情怀。据南宋《咸淳毗陵志》记载,这座古寺的前身并非佛寺,而是唐昭宗时期宰相陆希声的读书山房。这位精通《易》《春秋》与老子学说、工书善诗的文坛领袖,在晚唐乱世中选择隐遁宜兴(古称义兴),于湖㳇山中构筑“阳羡山居”,在此潜心治学,远离朝堂纷争。
北宋熙宁三年,这座山房正式改为寺庙,获赐额“寿圣金沙”,南宋隆兴年间又更名为“广福金沙禅院”,得名皆因寺旁那眼喷涌金砂的清泉——金沙泉。极盛之时,金沙寺规模恢宏,拥有1080间房屋,僧众达五六千人,成为宜兴境内最大的庙宇,香火鼎盛,声名远播。然而岁月沧桑,寺庙在抗日战争时期遭日军破坏,上世纪60年代大殿被拆,如今仅存遗址碑默默矗立,诉说着昔日盛景。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古刹不仅是宗教圣地,更见证了民族气节。南宋建炎四年,岳飞抗金行军至宜兴,曾在金沙寺小憩,挥笔题壁明志:“俟立奇功,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将爱国豪情镌刻于寺史之中。而它更意外成为紫砂文化的摇篮,明代寺僧首创紫砂茶壶制作技艺,书童供春受寺前银杏树根启发,创制“供春壶”,奠定宜兴紫砂千年基业,被后世奉为“陶壶鼻祖”。
诗仙与名泉:苏东坡与金沙泉的不解之缘
提到金沙泉,便绕不开苏东坡与它的千古佳话。这眼与无锡惠山二泉、杭州虎跑泉齐名的古泉,因泉水喷涌时裹挟金黄沙粒得名,又因陆羽品鉴推崇,成为烹煮阳羡贡茶的上佳之水。而真正让其声名远播的,是苏东坡的反复造访与诗文加持。
北宋年间,苏东坡曾任湖州知府,期间多次到访宜兴,与同科进士单锡同游金沙寺。住持高僧以金沙泉水烹煮阳羡茶相待,清冽泉水搭配醇香茶韵,令苏东坡赞不绝口,当即留下“金沙泉涌雪涛香,洒作醍醐大地凉”的佳句。他在宜兴蜀山小住时,更是痴迷此泉,每日派童子取水烹茶,为防童子偷懒掺假,特意与寺僧约定“置符取水”,还为此作《调水符》一诗调侃:“欺谩久成俗,关市有契繻。谁知南山下,取水也置符”,将文人雅趣融入日常,成为流传至今的佳话。
苏东坡在诗中盛赞金沙泉“欲续茶经校奇品,山瓢留待羽仙尝”,直言愿将其增补进陆羽《茶经》,足见对这眼泉水的推崇。正是这份偏爱,让金沙泉“贡泉”之名愈发响亮,成为文人墨客争相追捧的品茗佳泉,也让“阳羡茶+金沙泉”的组合成为流传千年的味觉传奇。
历史的回响:金沙寺文化的当代价值
从陆希声的读书山房到香火旺盛的千年古刹,从苏东坡的品泉雅事到紫砂文化的起源,金沙寺的每一段历史都承载着多元的文化密码。它既是晚唐文人避世治学的精神家园,也是宋代文人雅集的重要场所,更是传统手工艺传承创新的诞生地,其历史真实性在方志记载、诗文佐证与遗址遗存中相互印证,构成宜兴文化版图的重要篇章。
如今,金沙寺文化学术会的召开,让这些沉睡的历史再度苏醒。当我们回望这座古寺的兴衰、名泉的流转、名人的足迹,不仅能触摸到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蕴,更能感受到传统文明的生生不息。那些关于隐逸、风雅、气节与创新的故事,早已融入宜兴的山水之间,成为滋养后世的精神财富。(何小兵/图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