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峰环合,瑞启棠乡;灵岩雪积,胜境昭彰;滁水孕纸,苏子评章;瓜埠观潮,江流汤汤;英杰代起,风骨慨慷。”
走进六合博物馆,门口一首纵横捭阖、大气磅礴的《棠邑风华颂》首先映入眼帘,字字皆景,句句抒情,段段咏志。

近日,六合博物馆对外开放,其将六合深厚历史、荟萃人文、蓬勃发展浓缩于一处,供来访者寻古探今,深入领略这“金陵第一城”的魅力。
《大厂文史》曰:“根据史书《左传》的记载,大厂地区这片土地,在春秋时期周灵王五十三年、楚康王元年已是楚国东方与吴国交界的重要城邑——‘棠邑’的区域,棠邑县是广袤百里以上的大县。”

作为一个大厂人,虽然从小就知道我们与六合一衣带水,同根同源,但从没详细了解过,这次参观六合博物馆,是第一次深入探寻那些名字——棠邑、雄州、六合的来龙去脉。
棠邑是六合古称,是南京地区已知最早的古城邑。六合博物馆以“棠邑千秋 天下六合”为主题,展现六合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棠邑,早以多植棠梨树为名。其位置最早位于古滁河的程桥,作为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和屏障,襟江控淮,九省通衢,素有“吴头楚尾”重镇之称。
春秋战国,棠邑几经易主,先属楚,后属吴,再属越,至公元前334年复归于楚。后秦大一统,始置棠邑县,属九江郡。楚汉相争,棠邑属楚。

复杂的身世下,是灿烂的文明。展柜之中,各式文物悄然吐息,替棠邑把尘封往事一一细数。
这片土地曾铸就震惊世界的礼乐重器——成套的编钟,其音域恢宏,规制严谨,被誉为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在编钟下方设有互动教程,依其指引,游人可以轻触光影,让一曲《茉莉花》在青铜之上悠然重现。

不得不说的还有国家二级文物南朝青瓷莲花尊一鼎,其周体莲瓣层叠高突,造型奇峻而厚重。驻足凝视,花瓣层层,穿插巧妙,上下呼应,有一种浑然天成之美。
时代向前,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棠邑的归属一直在变化,如同游子漂泊。

隋开皇四年(584年),堂邑废止,并尉氏、方山,为六合县。境内定山有寒山、狮子、石人、双鸡、芙蓉和妙高峰,六峰环合,通谓六合山,县因山而得名。
彼时,“六合”之名初载史册,隶属方州(即扬州)。然而,这片土地何时与金陵古都血脉相连,融为一体?我带着这份疑问,继续步入历史的纵深。
“南唐定都于金陵府,后改金陵府为江宁府,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六合属江宁府。保大六年(公元948年)改六合为雄州,此为六合别称雄州之始。”介绍中如此写道。
每念南唐,总想起后主李煜那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低回婉转,寂寥惆怅,似与“雄州”二字格格不入。不过也恰在此时,一江之水由两岸分隔渐成两岸融合:江南的烟雨清愁,与江北的旷朗豪迈,交相辉映。

这时期的文物,有青瓷如玉,釉色里藏着月白风清;也有釉陶若土,古拙中自有无华质朴。南京与六合,婉约与浑厚,就这样一并静置千年。
不过这段归于南京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后来六合又重归扬州。直到明朝建都,六合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由扬州府改应天府,再一次取得了都城属县的地位。

明朝,南京修建明城墙,浦口修筑浦子口城,六合在南宋城墙之基础上,重新修缮城墙。滁河于城外,静静流淌。
棠邑千秋,天下六合,展览以六合城邑的沙盘作结,沿着指示往楼上走,是六合四乡文化展。

“茉莉画乡,食全石美”,六合打造“江苏民歌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美食文化之乡”。
江苏民歌《茉莉花》是我国传唱度最高的歌曲之一,它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世界优秀歌曲”,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而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就是改编自六合民歌《鲜花调》。
若说《茉莉花》把中华文化凝结成了悠扬的曲调,那么六合的另一名产——雨花石,则用形态各异的彩晕,将光阴的潮汐封存成一个个微缩的星云。

此处游人集聚,展台中各式雨花石形态各异,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古人以赏石玩石为乐,《石头记》中描述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而雨花石正像通灵宝玉一般,似神石降世。

我仔细浏览每一块展出的雨花石,不禁感慨,小小石头中,似花似草、似人似物、似景似情,甚有如烟若梦之感。
之后,是六合农民画和六合当地美食展,雅俗共赏,饶有别趣。农民画色彩饱满,形象生动,而各式六合美食则浓墨重彩地讲述着家的味道。

相较于六合文史部分的厚重沧桑,四乡文化展所呈现的,是那些浸润在生活中的优雅和温暖——它是一首哼唱多年的歌谣,一方收纳风景的石头,一幅晕染乡愁的画作,一缕唤醒记忆的味道。生活千般滋味,时代万种风情,皆在此处触手可及。
游览完毕,心中多有涟漪,毕竟在江北生活三十载,我却从未像此刻这般近距离地了解六合,从未如此郑重地追溯我们曲折而来的路径,感知那些被光阴细细打磨的美好。
日前,六合的同事以《我们为什么需要博物馆》为题,书写六合博物馆以“知所从来,方明所往”的姿态,融入自我探究的旅程,以不朽的文物和文化,叩响贯通古今的情感共鸣。
只要凝神细听,便会发现绝非虚言。“博”者,不囿于一隅,不限于一时,而是纳天地万象、古今遗珍;“物”者,以古老器物作为时光化身,文明记载;“馆”者,非仅楼宇厅堂,而是一座桥梁,一盏明灯,让我们通往昔,照来路。这里每一件静默的展品,都在诉说着光阴的故事;每一次用心凝视,都会得到来自历史彼岸的真切回响。

展览结尾处有一篇结语,引得众人称赞。上面写道:“自羊角山纺轮轻转,至越王旨翳剑光犹寒;从秦皇置县铁马金戈,到通衢要津商贾云集——这片土地始终以江河为弦,以勤勉为管,奏鸣一曲兼容并蓄的悠长交响。昔日‘棠邑’,今日‘六合’,其精神如滁河奔流,滔滔不绝。”
品其言,悟其道。金陵之城,肇始于棠邑;江北之机,正逢于今朝。从六合到浦口,再到江北新区,这里既有岁月沉淀的沉静底气,也有时代奔涌的创新激情。一以贯之的,是那幅江水不息、老山常青、滁河婉转的壮丽画卷;一脉相承的,更是那股承古开今、汇流四方、奋楫争先的江北之气。
来源:南京江北新区 六合博物馆 今日六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