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兴业县石南镇的石嶷山上,有一座塔,一般叫石嶷文塔,当地习惯就只叫文塔,是县,市,自治区文保单位,是兴业县境内的地标建筑,最负盛名的古建筑。
石嶷塔为空心八角形密檐式砖塔,从底层向上逐层收窄共七层,每层高度逐层递减,叠出檐,葫芦形刹顶,八面有门,但真正开门与外檐相通的只有二至四门,其余为装饰,并且开门的朝向每层不同,塔内有楼梯,但想要登顶,那可就得每层绕出塔檐又绕入塔内寻梯而上。
在唐宋以后,一般塔类建筑的兴建,多是与风水堪舆有关,正是如此,自然的都会衍生出很多的美丽传说,或与神,或与妖,又或是与地方民间典故有关,这都是传统塔类建筑固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为塔建筑本身添加了不少的神奇色彩。当然了,这种虚无缥缈的故事,可以搜索阅读,这里就不重提了,只按历史文献记载说。
据传此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和兴业县在此地建城的历史差不多。到明成化间重修,清顺治间拆,乾隆初年又重建,后来经历近三百年世间风雨变幻,幸运的保留到现在,并得到了保护性的修缮。
那千年历史中对于石嶷塔的反复的拆毁与重建传说,这就有故事了。
传说中,石嶷塔始建于宋,不过由于明代以前的文献缺失,这塔具体是谁建,又是为何而建,是不是宋代时期所建,现在难以考证真相了,只知道在唐开元时,朝廷在今天兴业县城西南不远的旧县村,正式设立了兴业县,开始了兴业县的行政历史。
后来,在五代十国时期,兴业县也几经兴废,直到宋开宝四年,才重新确定下来,并把县治搬到今天的县城的位置,也开启了今天兴业县的城建历史。可能正是宋代的一度重文轻武的繁荣,为了兴盛地方的文脉气运,在南宋时期某一年,石嶷塔得到了兴建。
现在也有人推测,因为石嶷塔建在旧县村(旧治)东北,是为祭祀北方之神而建,但实际上,旧县村最辉煌的历史时刻是在唐代,宋朝建立之初就迁城了,如果真是如此祭神而立的风水之局,那石嶷塔的历史沿革可是追溯到唐代。
但翻看地方文献,唐宋时期,兴业县建设石嶷塔的说法,还是值得商榷的。因为直到宋时,当时的兴业县城都还是“以木为城”,城建都相当缺乏支持,却耗资在石嶷山上建塔,那只能说明当时出了某件重要的大事。
不过,文献中对于兴业县明代建塔,就给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在古代,民间都十分的盛行建庙拜神,毕竟那个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很多现象,对一些事物没有科学的认识,一般遇事不懂,遇事不解就求神。所以,想象出一个神话世界,衍生出很多神明崇拜,为此,民间广泛都会建起很多相关的神庙。
那时候人们在石嶷山前曾建有元帝庙(玄帝庙),庙里供奉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传说中主司北方、水神与武神职能的重要神祇(到清康熙时,为避皇帝名改“玄”为“元”)。
自明洪武建朝,到成化间百年来,兴业县在科举中,虽出了一批举人,但却没出过一位进士,地方有识之士觉得兴业文教不盛,成绩不佳应是风水出了问题,所以,邑内仕绅请来大师,最后在石嶷山上建起了一座文塔。
果然,文塔建起以后,几十年内,兴业县的科举成绩有了一些成效,虽然还是没人能成为进士,但出过解元,后面去参加会试的人也多了,进入了“会试副榜”(明通进士),显然是“风水纠正”,“人才有兴”了。
到了清代,顺治十七年(1660年),南昌人熊淮汲到任兴业知县,他在兴业县四年,正好又经历了三年的自然灾情,他本人又略懂风水,所以认为,石嶷山一处,文塔在山上,玄帝庙在山下,这气势不妥,于是,下令拆塔,由此,石嶷文塔被人为拆掉了。
巧合的是,文塔被拆以后,兴业县的科举又进入一个近达百年低谷期,哪怕是在康熙一朝的盛世之下,全县中举不过寥寥几人,贡生都不多得,比明成化年建塔后一百年的成绩差很多了(成化到明末,兴业举人三十个)。
到了清乾隆十年(1746年),兴业地方大姓家族,谭家,庞家及一众邑绅又聚一起,再议地方文脉兴盛之计,觉得还是应该建个文塔,改改地方文脉,以振文运,一致决定再次在石嶷山文塔旧址重建文塔。
在众绅支持下,乾隆十一年初(1747年),石嶷文塔再次屹立于石嶷山上,并由当时声望最高的,雍正四年(1726年)岁贡生,正在荔浦训导任上的庞氏庞纯正写了《文塔碑记》。
好巧不巧,就在塔成的第二年,乾隆十二年(1748年),兴业谭氏谭有德在丁卯科乡试中中举,并在几年后的乾隆十六年辛未科中了进士。这是兴业县清代第一个,也是清代兴业县文武两进士之一的文进士。
当然了,石嶷文塔的兴衰,与历史的巧合,中间或无联系,但也是地方的美谈了。如今,古塔的遗存,成为了文旅融合基础,石嶷文塔成为了文保单位,受到了地方重视,也得到了新生,成为地方历史文化传承内容。
与兴业文庙一起,成为推动兴业文旅的名片之一。
那么,兴业文庙,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且听下回分解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