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螺油子艺术谷”的建设保留了老建筑的物理空间和历史痕迹。
文艺气息浓厚的艺术谷吸引了大量游客。
游客在“波螺油子艺术谷”漫步。
漫步在蜿蜒的马牙石坡道上,两侧是复古与现代交织的里院建筑。孩子们在“文化梯田”上追逐嬉戏,年轻人在设计师品牌店里流连忘返,老人们坐在“无界剧场”旁回忆往昔……位于无棣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波螺油子艺术谷”(青岛地铁1号线和4号线观象山(市立医院)站E出入口附近),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烟火重燃。2024年11月10日,“波螺油子艺术谷”精彩亮相。一年时间过去,这里已经成为“艺术加文化加社交“的复合空间。作为老城活力消费的“新来者”,这里已经成为人们休闲打卡的浪漫新地标。
老建筑 新业态
城市记忆的当代演绎
“波螺油子”是青岛最耳熟能详的市井老街,马牙石铺就的500米蜿蜒坡道,因形似海螺的内部结构、又被行人经年累月踩踏得光滑如油而得名。随着城市发展和变迁,“波螺油子”一度衰落,变得破旧不堪。如何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实现老城的空间再生与文化复兴,青岛地铁以创新智慧与韧性底色,交出了自己的答卷。自2022年我市启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青岛地铁全面开启苏州路地铁沿线片区的焕新改造,经过为期两年的建设与筹备,2024年11月10日,“波螺油子艺术谷”开业纳客。
“保与用相结合,用功能焕新让老建筑‘活’起来。”青岛青铁茂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慧杰总结道。为了保留波螺油子的历史肌理,青岛地铁秉持“应保尽保”“修旧如旧”的原则,将马牙石路面、老建筑风貌等历史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相融合,在保留物理空间历史痕迹的同时,赋予建筑现代商业运营功能,让老建筑可感可触。
在业态招商上,项目坚持“非标”和“在地”双轮驱动,摒弃传统商业的标准化路径,专注引入独具个性的“非标商业”与主理人品牌,艺术策展沙龙、时尚品牌集合店、设计师品牌体验店、特色餐饮等创新业态组合,在激活区域消费的同时,也形成了鲜明的青岛特色文化场域和品牌生态,为其突破了同质化竞争困境,塑造了差异化发展优势,呈现出不可复制的商业魅力。
内容生产 IP运营
在地文化的消费引力场
“要讲好老城新故事,就要开展常态化内容生产和IP运营,就要持续制造市场话题、满足消费期待。我们建立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运营体系,围绕‘地铁+商业+文化+生活’,在涟漪广场、无界剧场等公共空间,定期举办周末市集、主题快闪、怀旧舞会等特色活动,不断提升市民游客的消费体验,真正激活‘建筑可阅读、街道可漫步、城市可记忆’的历史文化街区。”赵慧杰介绍。
住在周边的市民王先生是艺术谷的常客,“每次来都有新活动,带孩子做手工、逛市集,我们大人还能看展、看演出,这里已经成为我们全家人的周末据点。”上班族刘女士对这里的变化也感触更深:“以前这片区域比较冷清,晚上基本没什么人。现在完全不一样了,不仅有各种特色小店,还经常有文创市集和艺术展览。我和朋友周末经常来这里,喝杯咖啡、逛逛店铺,消费选择丰富了很多。”
自2024年11月正式运营以来,波螺油子艺术谷始终保持满租状态,月均营业额屡创新高,仅十一黄金周就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有效带动地铁客流量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商业氛围提升。
为支持本土品牌发展、减轻商户创业压力,青岛地铁联合外部团队沛诺创意,搭建起以“青岛本色”为核心的本土品牌培育体系,为入驻主理人提供品牌设计、营销推广、运营指导等全方位指导和差异化支持。“我亲身见证着‘二手之王’市集从最初的几个摊主,发展到现在的50多个,地铁带来的稳定客流,让创意产品有了很好的销售渠道。”市集摊主李先生表示。
提振消费 多元探索
开启“轨道+”创新实践
“波螺油子艺术谷”的成功,是青岛地铁以轨交线网为脉络,深度参与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青岛地铁深耕“轨道+”消费场景,高效利用地铁沿线碎片化空地开展城市“微更新”,引入创新业态,精准服务周边居民,打造出一个又一个城市人文新地标、城市消费新热点。
地铁1号线中山路站旁的中山路里院项目,是又一个创新尝试。项目由东西两栋里院建筑组成。西院开发成城市精品酒店——青亭酒店,东院打造融合文化产业、书店、餐饮、展览和美学生活等多种业态的人间采蜜文化坊,两院业态动静联动,唤醒消费需求,让老城在现代语境下获得新生。
入住青亭酒店的林先生分享道:“我们是从小红书上刷到了这个酒店,感觉很有特色,入住之后发现不仅住宿舒适,周边的文艺小店和特色餐饮也很集中,步行还可以轻松抵达栈桥和中山路附近的景点,真的很方便。”
在服务本地居民方面,青岛地铁也有自己的创新方法——利用站口低效土地,开发小型商业产品线“畅享汇”,精准服务“最后1公里”的便民需求。位于地铁2号线海信桥站口的畅享汇项目,已成为周边居民的生活枢纽。
此外,青岛地铁还利用地铁沿线碎片化空地,打造了青铁体育公园、青铁畅享运动天地等运动空间,推动全民健身与轨交场景深度融合。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城市空间利用率,更丰富了市民的消费体验,形成“地铁开到哪,活力带到哪”的良性循环。
记者手记
轨道交通行业再造城市空间鲜活范本
“波螺油子艺术谷”的成功焕新,远不止是一处老街的物理复兴,更是一次关于如何对待城市历史、如何塑造未来生活的深刻启示。它精准地把握了现代城市更新的核心要义:真正的更新,不在于大拆大建的物理替换,而在于为城市记忆找到当代的“翻译”与“接口”。
青岛地铁交出的这份答卷,其可贵之处在于展现了一种“织补”式的智慧。它没有选择粗暴地推倒重来,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以“轨道+”为针,以“文化+”与“商业+”为线,耐心地将断裂的城市肌理、消散的市井烟火与当代人的消费需求、审美情趣重新缝合。从“应保尽保”的马牙石路,到“非标”“在地”的主理人品牌,我们看到了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开创并行不悖的有机更新模式。它让老建筑不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可感、可触、可消费、可生活的鲜活场景。
城市更新,最终指向的应是人的幸福与城的活力。它告诉我们,一座迈向现代化的人民城市,既需要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作为“动脉”,也需要像“波螺油子”这样充满人文关怀与商业创意的“毛细血管”作为节点,共同编织一张融合记忆与未来、商业与生活的美好城市图景。
从波螺油子艺术谷的空间再生到中山路里院的文旅融合,从畅享汇的社区服务到体育公园的活力运动,青岛地铁正以轨道交通为轴线,通过精细化、有机化的“微更新”,助力城市内涵式发展。“十五五”新征程即将开启,青岛地铁将持续深耕“轨道+”创新场景,通过培育消费新热点、打造活力新空间,不断编织一张张融合商业与生活、消费与文化的城市美好生活图景,为轨交行业城市更新与消费升级提供可借鉴的“青铁样本”。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魏铌邦 撰稿摄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