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初,浙江省11个地级市全部发布了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相关文件,成为全国首个全域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省份。与此同时,四川省教育厅等11部门也联合印发通知,在全省实施中小学春秋假制度。
春秋假带来的并非只是短暂的人流,而是一个全新的、规律性的市场窗口。文旅行业需从“被动接待”转向“主动设计”,从产品、营销、服务三方面系统布局,方能将这波“流量”转化为长久的“留量”。
一、产品创新:从“千篇一律”到“量身定制”
1、主题研学产品“深度化”
摒弃“只游不学”或“只学不游”的浅层模式,与教育专家、非遗传承人、科研机构合作,设计有深度的主题课程。
(1)自然探索系列:在春季开展“秦岭植物图谱绘制”、“若尔盖湿地候鸟观测”;在秋季开展“光雾山地质奇境探险”、“蜀南竹海生态调查”。
(2)文化溯源系列: 打造“三国寻踪之旅”、“古蜀文明探秘”、“川菜美食文化研学营”,让学生在手作体验(如金沙遗址模拟考古、郫县豆瓣制作)中触摸历史。
(3)乡村实践系列: 紧扣春耕秋收,开发“一日农场主”体验,参与插秧、采摘、制作稻草人,在劳动中理解农耕文明。
2、亲子休闲产品“微度假化”
针对3-5天的假期时长,主打“驱车2小时可达”的微度假目的地。
(1)“景区+酒店”套餐: 推出包含景区门票、特色住宿、亲子活动的打包产品。例如,“青城山养生度假套餐”包含道文化体验课和山间徒步。
(2)主题民宿集群: 鼓励民宿开发主题亲子房,并组织诸如夜间观星、自然手作、户外电影等社群活动,将住宿本身变为旅游目的地。
3、数字文旅产品“互动化”
结合年轻一代的兴趣,运用科技手段增强体验。
(1)AR寻宝打卡: 在宽窄巷子、武侯祠等文化地标设置AR互动点,通过手机扫描解锁历史人物故事,集章有奖。
(2)文创IP活化: 推出以“春秋假”为主题的限量版文创产品,或设计与熊猫等IP合影的特定任务,增加游玩的趣味性和分享欲。
二、营销策略:从“广而告之”到“精准触达”
1、预热期:概念种草,制造期待
在假期前1个月,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抖音等渠道,发布诸如《四川最美秋季研学地图》、《春日出逃计划》等攻略内容,提前“种草”。
与教育类、亲子类KOL合作,分享春秋假出行理念和目的地推荐,影响家庭决策。
2、窗口期:精准促销,打造爆款
景区免门票是很好的引流手段,但更重要的是设计二次消费项目。可推出“免门票+研学课程优惠”、“免门票+特色餐饮券”等组合拳,提升客单价。
与在线旅游平台(OTA)合作,开设“春秋假”专属频道,集中推广相关产品,方便一站式购买。
3、延续期:口碑发酵,沉淀用户
鼓励游客在社交平台分享游记,并带#四川春秋假#等话题,评选优秀作品并给予奖励,形成持续传播。
建立会员社群,对参与过的家庭提供专属优惠,如“二刷折扣”、“推荐有礼”,培养忠实客户。
三、服务提升:从“标准接待”到“暖心陪伴”
1、解决家长核心痛点:看护与教育
对于无法休假的家长,旅行社或景区可与专业机构合作,提供“一站式托管研学游”,配备专业导师,保障安全,并实时向家长播报活动情况。
学校与文旅项目之间可建立合作,将部分春秋假活动纳入学校认可的实践学分,提升项目吸引力。
2、打造“家庭友好型”环境
在服务细节上下功夫:如提供儿童洗手间、家庭休息室、婴儿车租赁、儿童营养套餐等。
对工作人员进行亲子服务培训,使其能耐心解答孩子的疑问,主动提供帮助,创造温馨友好的旅游氛围。
3、强化区域联动
由文旅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设计跨区域的“春秋假旅游精品线路”,将分散的景区、酒店、餐饮串联成珠。
推行“一票通”、“区域消费券”,刺激游客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消费,实现共赢。
四、晟景结语:产旅融合,专业赋能
春秋假经济的背后,是文旅产业从“门票经济”走向“产业经济”的结构性机遇。如何系统性地规划产品、升级服务、实现可持续的产旅融合?这需要专业的洞察与长期的战略陪跑。
作为区域产旅融合发展的智库、实践者与赋能者,晟景文旅以500余项产旅项目的实战经验,赋能区域新质突破,愿携手把握春秋假经济新契机,打造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