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共享联盟·平阳 张炜 徐远虑 记者 项锐
“十四五”期间,平阳锚定“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历史文化活化、旅游场景创新、民生福祉提升为核心,统筹全县文旅资源布局,推动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联动的跨越,全县文旅产业呈现出“多点开花、全线提质”的生动格局,成为浙南地区文旅融合的亮眼样本。
承载平阳千年记忆的坡南历史文化街区,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了原地升级,从一条沉寂的千年驿道,蜕变为兼具文化厚度与烟火气息的文旅新地标。
坡南历史文化街区
“星垣连北斗,驿路达南闽”,镌刻在通福门楹联里的千年繁华映照古今。经过“十四五”期间的匠心雕琢,无论是从文化唤醒到业态重构,还是从民生改善到经济拉动,坡南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优先、活化利用、有机更新、民生为本”中原地升级,实现了从古至今的华丽蜕变,成为平阳县文化传承的鲜活名片、城市更新的标杆样板,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魅力。
从修旧如旧到以文塑魂
激活千年文脉生命力
修旧如故,留住的是记忆,守住的是魂魄。在坡南街保护提升过程中,平阳县没有走上“千篇一律仿古风”的老路,而是坚持修旧如旧、以文塑魂的理念,下足绣花功夫。让古街的一砖一瓦、一桥一树,都皆在诉说岁月的故事,而这被小心呵护的“平阳记忆”正是古街最珍贵的文化底色。
宕垟里公园保护提升前后对比照
坡南历史文化街区,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是平阳千年沧桑的活态博物馆,街巷肌理清晰可辨,历史建筑星罗棋布,镌刻着浙南地域的独特印记。从青石板的精心铺设,到废弃矿坑改造,再到通福门等19处文化地标修复,“十四五”期间,平阳县正逐步依照《平阳县坡南街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2-2035年)》的标尺,全面加强对古街的保护,以最大力度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东岳观广场保护提升前后对比照
作为古街起点,通福门修缮时采用传统榫卯工艺,保留原有砖瓦结构;对30余栋历史建筑实施“一房一策”精准修缮,让青砖黛瓦、雕梁画栋重现风华;“坡南十四桥”则采用古代塘河驳岸工法,重现“溪、涧、渠、河、湖”交织的水乡风貌……这条全长1.4公里的古街,以最小干预的匠心准则,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光彩,而同步推进的石板路复原、排水系统升级、强弱电下地等基础设施改造,更让其实现古韵承于表,现代融于里的面子、里子双提升,让古街在保护中重获新生,延续城市文脉的根与魂。
凤凰里保护提升前后对比照
修旧如旧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修复,更是文化记忆的延续,也让平阳人民更有了归属感。52岁的陈纪敏是土生土长的坡南人,他用抖音记录古街变迁,账号“坡南街”积累近万粉丝,单条视频最高浏览量达14万。“以前老街破,年轻人都走了;现在环境好了,街区韵味更足了,孩子们周末都愿意回来走走、玩玩。”陈纪敏的话,道出了坡南文化赋能民生的温度。
台阶宅改保护提升前后对比照
如今的坡南,古韵悠悠、活力焕发,这片承载千年文脉的城市记忆空间是平阳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双向赋能的生动注脚,也是平阳人民心中最温暖的历史记忆与最骄傲的文化地标。
从静态保护到业态共生
重构千年驿道烟火气
文化为核,激活的是业态,唤醒的是认同。“以前来坡南,只能看老房子;现在来,能玩陶艺、品黄汤、听鼓词,一天都逛不完。”这是游客对坡南街最直观的感受。“十四五”初期,坡南街仍面临“历史遗存丰富但活力不足”的困境——青石板路虽在,却商户零落;古建筑尚存,却门庭冷落。如何让“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流动的消费场景?平阳县正以“文化+”的思维,构建“老场景+新体验”的消费矩阵,推动古街从静态保护迈向活态共生,走出了一条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新路子。
如果说建筑保护是塑形,那么业态布局就是铸魂。坡南街拒绝千店一面的商业复制,锚定“在地文化+多元体验”双核心,积极推动业态有机更新,招商不唯流量,而重适配度。漫步古街,不难发现,非遗元素有序分布在街头巷尾,平阳蛋画、漆器等17项非遗项目串联成一副流动的文化长卷。随着非遗工坊、体验馆与主题店铺的设立,形成“可看、可学、可购”的文化消费链。游客不仅可亲手制作绘制一幅蛋画、烧制一个杯子,还也可将融合传统的文创冰箱贴带回家。在坡南,非遗不再“高冷”,而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
坡南不仅要看得见历史,更要留得住年轻人。在“非遗+”的加持下,古街探索年轻化业态,通过引入新消费场景、融合新文化元素、打造沉浸式体验,让沉睡的古韵焕发青春活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共生。从温州首家文和里,到“平阳往事”沉浸式剧本杀,再到坡咖啡、墨迹咖啡、“万觅千寻”黄汤状元茶等新潮业态,古街在传统中渐渐“潮”起来。随着国风茶饮、轻食咖啡、文创集合店等新业态悄然入驻,越来越多的年轻主理人扎根坡南,让这条古街成为了年轻人向往的创业热土和生活栖息地。
传统为底、新潮为翼,多元业态的坡南正从网红走向长红。如今,坡南共有商户224家,业态涵盖文化研学、夜间经济、美食体验等,形成“老场景+新体验”的消费矩阵。数据显示,开街一年来,坡南累计接待游客554万人次,旅游创收超2亿元,昔日冷清的古街,如今日均客流超1.5万人次,成为平阳拉动消费的新增长极。
从全季活动到全线长红
打造文旅融合新标杆
活动赋能,讲好的是故事,连接的是未来。坡南以“全季活动赋能”为抓手,打造月月有主题、季季有亮点的文化IP打造,如“戏说坡南·平阳有好戏”七天便吸引40万游客,单日营业额破纪录,证明了文化活动的聚人气效应。这不仅是商业的成功,更是文化认同的建立——当本地人愿意常来,外地人慕名而至,老街才真正实现了“本地人生活、外地人打卡”的双重价值,而这正是坡南以活动赋能的长红密码。
“坡南的目标,不止是‘网红打卡地’,更是‘浙闽文化走廊’上的重要节点,而这背后,需要常态化的活动支撑。”平阳县文广旅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今年二期项目开街,坡南实现了全线贯通,无论是活动方案策划,还是活动平台打造,都在坚持“以活动聚人气、以文化促消费”,构建起全年不断、形式多样的常态化活动体系。
春节的“年味坡南”市集上,糖画、剪纸等非遗手艺轮番亮相;端午的东岳观祈福游街,百余人身着传统服饰巡游,再现古代民俗;武状元文化节期间,“武状元炸街”“蹴鞠体验”等互动活动,吸引35万人次参与,让“两浙咽喉、八闽唇齿”的驿道文化深入人心;废弃矿坑打造的龙潭剧场,结合水幕、灯光技术,让《凤鸣通福》演出更具沉浸感……如今,一系列“可参与、可体验、可传播”的活动,不仅唤醒了本地居民的文化记忆,更吸引大量周边城市游客慕名而来。
“月月有主题,季季有亮点”——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坡南对历史文脉的深情礼赞、对未来发展的铿锵承诺。“十四五”期间荣膺省级夜经济坐标、“省级商文旅融合街区”、省级“文艺赋美”街头演艺精品点位称号等殊荣的千年老街,正以文化为魂、创新为翼、民生为本,于新时代的浪潮中,绘就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壮美画卷,成为平阳人民心中最温暖的记忆坐标与最自豪的城市名片。
五年间,平阳全县文旅工作多点发力、纵深推进,以坡南古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工程成效显著,同时联动南雁荡山、顺溪古镇等核心景区,打造“山水+人文”精品旅游线路;深化“非遗+旅游”融合,让平阳黄汤制作技艺、鳌江划龙舟等非遗项目成为文旅消费新亮点;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培育一批民宿集群、农耕体验基地,实现处处是风景、时时可旅游。
未来,平阳将持续以文化为魂、创新为翼、民生为本,在新时代浪潮中绘就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壮美画卷,让文旅产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让平阳成为更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