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由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指导,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主办的“非洲草原的生命力:馆藏野生动物标本艺术展”在博物馆2号临展厅正式开展,展期4个月。通过珍稀野生动物头肩标本搭配沉浸式场景与互动体验,让市民近距离感受非洲草原的蓬勃生命力。
为何聚焦非洲草原主题?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馆长李陟宇
展览打破传统陈列模式,融入“光里部落”空间装饰与“生生不息”艺术装饰元素,结合展品背后的生存习性、生态角色等科普内容,让观众在探索动物奥秘的同时,还能充分感受空间氛围与艺术互动带来的沉浸式体验。
步入展厅,仿佛瞬间踏入金色的非洲旷野:“草原之王”非洲狮的头肩标本威严伫立,浓密鬃毛的纹理清晰可辨,还原了其稳坐食物链顶端的霸气姿态;“和平使者”长颈鹿的颈部标本尽显修长线条,独特的多边形斑纹如同天然画作;牛科家族的标本展区更是亮点纷呈,非洲水牛的“盾牌状”角鞘、黑马羚的镰刀形长角、扭角林羚的螺旋状尖角各具特色,直观呈现“角的秘密”;斑马的黑白条纹在灯光下交织出独特韵律,而《狮子王》“蓬蓬”原型非洲疣猪的头肩标本,凭借标志性的獠牙与面部疣状突起,成为孩子们争相围观的焦点。
展陈结尾部分设置了互动区,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动物群跟随人走过的数字特效,打造虚拟与现实共舞的奇妙体验,重塑观众对生命互联互动的认知与敬畏。
此次展览旨在让公众感受自然造物的神奇与生物多样性的珍贵,传递“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的生态理念。
记者:刘超
编辑:查干
审核:赵婧
监制:张泽华、和岩
声明:奔腾融媒原创稿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