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玩黎塘镇后前往安城村,前来安城村的原因则是安城村是座古城,曾经是县城治所,而安城村的得名跟这座古城有关。书籍上的介绍,幻想中的四大城门,丈余高的城墙,还有让人望尘莫及的县衙,城民供奉的关帝庙都荡然无存,仅留下的是拆掉一半的城门,若不是文保碑还真不知道安城村曾经是安城县的县治所在地。
安城村的前身是西晋太康6年(286)从领方县东部析出部分地域设置的绥宁县,南梁天监2年(503)绥宁县更名为安城县。南陈时期实行州管郡制,安城县升格为郡,属南定州,南丁州当时统管领方、安城两郡,隋开皇8年(588)安城郡降为县,属郁林郡。
唐初废郡立州,安城县属南方州,唐武德4年(621)领方县析出思干、琅琊两县,南方州统领思干、领方、琅琊、安城4个县。唐贞观5年(631)领方境域置宾州,宾州继续统领4县。唐天宝元年(742)宾州改为安城郡,为避免郡县同名,安城县更名保城县。唐乾元元年(758)恢复宾州置,保城县复名安城县。
宋开宝5年(972)琅琊、安城两县并入领方县,安城县就此在地理版图上消失,遗留下的就是安城古遗址和削掉一半的城门。安城县从西晋太康6年(286)初设至宋开宝5年(972)撤销并入领方县,共存在686年。安城存在的600多年里,历经数个朝代,数次战乱,城池亦是毁了再建建了再毁,直至解放前安城城池仍旧保存完整。
民国时期,地方军阀混战、土匪纵横,城池保存完好的安城古城则成为周边百姓和大户人家避乱的绝佳之地。民国22年(1933)贵县匪首邓志明部下的20来人安城村筹借点粮油,未进村就被发现,村民边跑回村里边大喊来贼并关上城门。村民以为关上城门就相安无事,岂料土匪手握的是热兵器,城门城墙都挡不住土匪进村,更何况贵县匪首邓志明是倒卖武器出身。
20来人的土匪加上热兵器,土匪本以为可以轻松拿下安城,岂料城内百姓异常的团结,城内百姓武器相对较落后,但守城绰绰有余。土匪使用热武器轰开城门,炸毁城墙,快要攻进城内时又被城内百姓击退。久攻不下,周边乡团团练前来支援,土匪见势不妙而败退。经此一战,安城两人被打死,城门城墙亦被破坏。
解放初期受“立四新除四旧”运动影响,城墙部分被拆掉,拆下来的石材修建引水渠、桥梁。上世纪60年代,安城村内还有关帝庙,大门前两座含着珠子的石狮子,庙内两匹高大的石马,可惜在文革期间被强行拆除。拆卸下来的木头修建地方学校,带不走的则留在村口,至今城门前还摆放有石鼓、石凳、石碑等古文物。石凳、石碑、石鼓毕竟是古文物,任其放在外面无人看管,若是让人顺走那可就是安城村的损失了。
上世纪80年代,安城古城的古城门还保存完好,90年代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2002年古城门彻底坍塌。村民曾向上级申报,希望能拨一批款项下来修复城门,让后人铭记安城历史。申报提交后没有回复,最后不了了之。本世纪初可能是地方财政吃紧,没有能力修复近2000年但不入主流的安城古遗址。时值当日,宾阳已不是当年的宾阳,以广西经济强县宾阳的身份,广西10大强镇的黎塘,抽一点闲钱修复安城古城门想来应该不是问题。
安城古遗址的文保碑在古城门的左边城墙上,说城墙有点牵强,也就是城门口仅剩的一小段城墙,假如安城古遗址不受战乱的影响,不受“立四新除四旧”和文革时期的拆毁,想来当今的安城村村民应该生活在国中之国的城堡内。安城古城的存在,黎塘镇乃至宾阳县又是一处文旅热门之地,安城古城的消失或许是地方文史最大的损失。
安城村村民世代务农,不过转换速度飞快的社会,想让村民平平淡淡的生活有难,四肢不残缺谁都想到外面去挣钱,让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村里面很少看到年轻人,想来都到外面挣钱去了,不过还是担心安城村的村民外面挣钱外面花。久未见的年轻人在外回家,人们打招呼的不再是在哪里发财而是在哪里还房贷。上图是安城村内最豪华的私宅,说是别墅都不为过,能够修建这么豪华的别墅,要是房主是安城村首富应该说得过去。茶后文,谢谢阅读。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