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南京有个热搜——
说这座城的秋色天花板终于来了,一到秋天,南京就变成了金陵。
之前,我们写过南京的001——第一棵梧桐树。
当时我们写,「南京的精神底色就是梧桐树」。
随便站在一条街,望向远方,你能看到一个被梧桐树筑起的城市「森林」,它们齐刷刷地向天空伸展健壮的枝干,像是一双双手,和城市居民一起共同托起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与历史。
所以,我们在11月底,在梧桐和枫叶最美的时候,要来到这个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的六朝古都。
去探访这座城在历史长河里,另一样被被遗忘的城市灵魂——
古都里的神兽们。
八十七年前的那个秋天,有一位女子,为了寻找被遗忘的真相,踏上了这片土地。
她是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用脚步与图纸,为华夏古建筑立传。
那年秋日,她寻访栖霞古刹,勘测千佛岩;她驻足荒烟蔓草间,凝视着那些沉默千年的南朝石刻,笔下勾勒出天禄、辟邪的巍然轮廓。
八十七年后的这个秋天,当梧桐大道染上金色,当栖霞山的枫叶再度红遍,我们邀请你,重走林徽因的金陵考古路。
在最美的季节,与最懂这座城的考古专家一起,开启一场关于六朝、城墙与秋色的深度行走。
寻找神兽
重走林徽因金陵之路
加城城(chengchengblue)可了解详情
行走亮点
由六朝考古专家王志高教授引领
深入解读,读懂“看不见”的金陵
探讨被遗忘的南朝石刻
对话南京考古专家
行摄南京最美秋天
重走林徽因考察的栖霞古刹
全程南京地道美食体验
入住百年历史的南京中央饭店(或同级)
行走导师
王志高,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他曾长期主持南京地区田野考古工作,策划、领导六朝建康城遗址重大考古发掘项目,被称为六朝考古第一人。
Day 1
一座博物馆,整部六朝史
来南京第一站,六朝博物馆是要去的。
“六朝”是南京最早的高光时刻。
那时的建康城,是与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的东方大都会。
那时的陵墓神道,也矗立着见证王朝兴衰的石刻天禄与辟邪。
现代哲学家宗白华曾说过,六朝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行走在博物馆里,没有围墙,只有竹影荷叶。
单凭贝氏的艺术设计,以光影为幕墙,以时空为区隔,每一转角都可以美到窒息,这也成为很多人慕名打卡六朝博物馆的原因。
这里有几件镇馆之宝值得划重点。
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
作为中国最早的釉下彩瓷器,它将神话想象与精湛技艺完美融合,神兽纹路清晰灵动,飘逸的线条间满是艺术的自由气息,仿佛能让人窥见六朝工匠的奇思妙想。
人面瓦当墙——
谁能想到,1700 多年前的古人竟会把喜怒哀乐刻在瓦当上?隔着玻璃望去,每一块瓦当都像在 “卖萌”。
沉浸式逛完博物馆后,我们将邀请“南京考古第一人” 王志高教授,带来一场重磅行前讲座。
他将从南京的城墙、古寺讲到神兽,不仅细数六朝风云,更解锁十朝都会的千年故事,为接下来的行程埋下精彩伏笔。
抵达南京的第一餐,我们为大家准备了地道的 “南京家宴”。
一场关于秋日南京 “城・寺与神兽” 的导赏之旅,就此拉开序幕。
Day 2
神兽,从守护帝陵到南京象征
在刚刚落幕的 2025 苏超赛事上,拿到季军的南京队,队徽上就印着神兽与城墙的图案 ——
可你知道它的名字吗?
有人误叫它狮子,有人喊它怪兽,而其实这是南京标志性神兽,名字叫做辟邪。
它原本是南朝梁吴平忠侯萧景墓前的神道石兽,姿态威武雄健,又吐着舌头卖萌,反差感十足。
如今,它静静散落在郊野草丛中,我们这一次,跟着专家的步伐, 就是要去寻踪。
抛开热门路线,“walk” 进野路,带大家前往栖霞,找寻散落的南朝陵墓石刻群。
这里没有喧嚣的景区氛围,只有简单的路牌指引,每一尊石刻都是全国重点文物。看巨大的石兽披着金色的光,静默立于落叶之中。
这些石刻承袭汉代雄浑,又开创了隋唐丰满的先声,独具“秀骨清像”的神韵。
如何欣赏石兽那充满节奏感的线条?微微内收的腰部以及看似微笑的面容到底意味着什么?
理解何为“六朝风华”?
它们曾是王朝的守护神,如今是南京的城市徽章,我们的导赏专家将为我们揭开这些石刻的身世之谜。
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这样的寻访,不是艰苦的考察,而是一场与历史、与艺术的诗意对话。
寻完石兽,我们转场栖霞山。
“建筑审美,结构尤缜。”
这是林徽因对古建筑的钟情。
作为中国四大古刹之一,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二年,是南京南朝历史的重要见证者。
林徽因曾专门前往栖霞寺,考察千佛岩与隋代舍利塔,我们将重走她走过的山路,看她看过的佛像与塔影。
此时的栖霞山,枫叶正红得热烈,若天气晴好,满山层林尽染,千年古刹掩映其中,那一刻,你会懂得什么是 “赏秋的天花板”。
哦,还能有碰到另一种「神兽」。
在栖霞山,我们将带你走访栖霞寺、千佛岩,在古寺的钟声与红叶的映衬下,感受南朝佛寺文化的厚重。
我们会看唐碑。
最美的书法刻字,藏在2.8亿年前的化石背后——“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
这块唐碑,记录了唐高宗时期,明僧绍将宅院捐为寺院,其子明仲璋与法度禅师合作开凿千佛岩石窟,奠定栖霞寺佛教圣地地位的往事。
碑文虽长,却是栖霞寺历史的 “活档案”。
背后“栖霞”二字越看越美。
看隋塔,残损中的质朴之美。
穿过栖霞寺,便能看到一座残损的舍利塔。别小瞧它,这可是中国最大的舍利塔,建于五代时期,代表了南唐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
跟随导师的讲解,你会慢慢发现,它的美不在于完整,而在于残损中透露出的质朴与厚重,每一道纹路都在诉说着千年的沧桑。
挨着隋塔的,便是千佛岩。
它比龙门石窟早 17 年,比云冈石窟晚 31 年,被誉为 “江南云冈”,也是现存唯一的南朝佛教石窟。
千佛岩开凿于南朝齐永明二年(484 年),虽规模不及龙门、云冈,却是江南地区罕见的石窟遗存。只可惜,历经岁月侵蚀与战火洗礼,佛窟上满是修补的痕迹,需仔细甄别,才能依稀辨认出当年的旧貌,更添几分历史的厚重感。
值得一提的是,1934 年秋天,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路过南京时,也曾专程考察栖霞寺的舍利塔与千佛岩,并留下了珍贵的照片。
如今我们站在这里,仿佛能与两位建筑大师 “隔空对话”,感受历史的传承与共鸣。
来到栖霞寺,怎能不赴一场 “舌尖上的禅修”?
千年古刹的素斋,藏着浓浓的禅意。寻佛问道之余,一碗素面便能疗愈五脏 —— 菌汤鲜醇,搭配芹菜、豆芽、莲藕、豆皮等素什锦,色彩丰富,一口下去满是秋日山韵,让人在舌尖顿悟 “素味禅心”。
添加城城(chengchengblue)可咨询详情
Day 3
一道墙,围起了一部兴衰史
我们的 “城墙之旅”,从六朝开始。
很多人知道南京图书馆,却鲜少有人知晓,图书馆负一层藏着 “六朝建康都城遗址”。
不少人在图书馆里转了好几圈,询问保安后,才找到进入遗址的入口 —— 这扇 “历史之门”,就藏在城市的角落,等待有心人的发现。
走在全玻璃覆盖的遗址之上,仿佛脚下就是 1500 年前的土地。
时光恍惚间,仿佛穿越千年,站在了司马睿、王敦、王导、谢安、王羲之、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等风云人物曾经走过的路上。
目光所及,虽只剩残垣碎瓦,却满是南京的历史印记。
一千多年前的建康城,早已筑起了城墙,开启了这座城市的 “城垣故事”。
读书时背诵的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仿佛有了具象的画面。
“一道墙,围起了一部兴衰史。”
南京的明城墙,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城墙。
而它的故事,远不止于明朝。
我们会走进全国独有的 “城墙主题博物馆”,它就像一部立体的史书,写满了南京的故事,藏着城市 650 年的光阴。
在这里,我们仿佛拨动时光机,从南朝穿越到明朝,沉浸式感受城垣的恢弘与厚重。
在博物馆里,700 多块立体城砖一字排开,每一块砖上都刻着 “建造者名片”—— 姓名、籍贯、工匠信息等。
透过这些城砖,我们能了解到,当年长江中下游五省近百万工匠参与城墙修建,从制砖到筑城,每一步都精益求精。如此高的质量、如此大的规模,堪称 “旷世工程”。
有趣的是,馆内还有一块 “网红城砖”—— 砖上竟刻着 “刘德华” 的名字。
不知是历史巧合,还是千年前的 “奇妙同频”,这块砖成了博物馆里最受欢迎的打卡点,给厚重的历史添了几分趣味。
行程的压轴打卡地,我们来到中华门。
它原称 “聚宝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复杂的堡垒式瓮城,有 “天下第一瓮城” 的美誉。从城楼上往下看,中华门整体呈 “目” 字形结构,四重城门层层递进,这样的设计在古今有城墙的古城中独一无二。
让我们走进中华门,触摸这城墙的砖瓦,感受它的历史。
“中华门” 这个名字,更承载着 “勿忘中华” 的历史警醒,意义非凡。
站在城楼上,秋日的阳光洒在南京城,金灿灿的。
从南朝看南京,从神兽探秘迹,到城墙寻迹。
这个秋末,等你来金陵。
寻找神兽
重走林徽因金陵之路
具体信息请咨询城城(chengchengblue)
或者电话:13392316112
· END ·
【版权说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小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