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前段时间我去河北省的省会城市石家庄旅游,按惯例打卡省会城市必去的省级博物馆——对我来说,逛博物馆是快速了解一座城市历史底蕴的最佳方式。可到了目的地才发现,河北省的省级博物馆却不是依照惯例叫做“河北省博物馆”,而是叫做“河北博物院”。
这一下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全国大多数省级博物馆都沿用“XX省博物馆”的惯例命名,为什么“河北省博物馆”要用“博物院”,并且还去掉了“省”字呢?难道这座博物馆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才会用这么既独特又显气魄的名字吗?要知道,“河北博物院”坐落在石家庄市区中心,不仅是河北省的省级综合博物馆,更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一级博物馆,规格着实不低哦!
走进“河北博物院”馆内,这种“新旧交替”的感觉更明显了:部分指示牌、老展品的说明卡上,还能看到“河北省博物馆”的旧名。这说明“河北博物院”的改名时间并不久,很多老标识还没来得及完全替换,也侧面印证了它并非一开始就叫这个名字,而是经历过一次重要的更名升级。
查过资料才知道,这座博物馆的“身世”远比想象中曲折。它的前身“河北省博物馆”早在1953年就正式成立了,只不过当时的馆址不在石家庄,而在河北省的原省会保定市,就设在古莲花池院内。后来随着省会迁至石家庄,1982年博物馆也随之搬迁,暂时借用“河北省展览馆”的场地办公。1986年,河北展览馆与博物馆正式合并,组建了全新的“河北省博物馆”,并在次年正式开馆迎客,这才算是在石家庄扎下了根。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06年——为了更好地展示河北的历史文化,“河北省博物馆”启动了大规模扩建工程。这一建就是7年,直到2013年6月才对外试开放。到了2014年6月9日,也就是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河北博物院”正式揭牌,完成了从“博物馆”到“博物院”的升级,至今也不过十多年时间。
之所以要改名,核心原因是场馆的定位和功能发生了本质变化。扩建后的“河北博物院”,形成了南北两区联动的建筑群:北区是原来的老建筑,南区则是全新的扩建区域。功能上也进行了明确划分:南区主打基本陈列,集中展示河北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从远古的泥河湾文化到商周的燕赵风云,再到明清的民俗风情,展品丰富且体系完整;北区则以临时展区为主,承接各类专题展览、跨省巡展,让馆内的展览内容始终保持新鲜。
这种集“固定陈列+临时展览+文化交流+教育互动”于一体的综合性功能,超出了传统“博物馆”的单一属性。“博物院”的命名,更能体现它的综合性、学术性和多功能性,也贴合了它全新的定位。而去掉“省”字,或许是出于更实际的考虑:一方面读起来更朗朗上口,方便游客记忆和传播;另一方面也让名字少了地域限制的束缚,更显大气,契合它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格局。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的兴起,河北博物院也成了石家庄的“网红”打卡地。馆内的镇馆之宝——比如长信宫灯、金缕玉衣、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每一件都堪称国宝级文物,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如今再提起它的名字,“河北博物院”不仅好记,更自带一种厚重感和专业性,不得不说,这次改名确实改得巧妙又有深意。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