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常州发布】
往南过了西仓桥,就是大仓路。大仓路位于运河南岸,它与西仓街、三堡街一起成为西仓桥地区的重要地段。历史上,这里曾是常州老厂聚集地,如今这里正成为和工业遗存有关的文创街区。
“大仓路和西仓街一样,路名的来源都和仓库有关。”常州市地名办地名专家组成员包立本一直关注西仓桥地段的变化,多年来,他还用文字和照片的形式记录着该片区的发展。他告诉记者,无论是大仓路还是西仓路,都和历史上的西仓库有关。
大仓路,起自南河沿,止于西仓桥附近,全长约千米。
“历史上,这里曾建有西仓库,而西仓库是旧时常州地区最大的仓库。”包立本介绍,西仓库原名西仓粮库,始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与常州作为贡赋重地、漕运必由之路息息相关。
“每年到了粮食征收季节,农民纷纷前来缴粮纳税,古运河中帆船林立,仓前街上车水马龙,大街两岸店铺林立,一派繁荣兴旺景象。”包立本说,“现在,粮仓处已建成了居民住宅小区,粮库早已无存。”
当时,随着西仓库周围日益繁荣,为了方便南北乡民和客商往来,明正统十二年(1447),巡抚周忱在大仓路的临运河处建造了一座木桥,俗名“仓桥”。后经重修,仓桥曾被改称广济桥。但由于“西仓”之名早已远播,民众仍习惯称为西仓桥。于是,这一带也就逐步衍生出了西仓街、大仓路等等。
很多年轻人不知道的是,广济桥(西仓桥)仍在,只不过被迁移至东坡公园御码头和半月岛之间,东西走向,横跨大运河,是一座三孔薄墩石拱桥,其中孔跨径是城区古石桥中最大的。
严波是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的老师,也是常州有名的“桥专家”。他曾花了一年多时间,探访常州100余座古桥梁。据他介绍,1984年春天起,苏南运河常州市区段拓宽试点工程全面启动,为保护西仓桥,我市实施了该桥的迁移工程。于是,西仓桥成为常州古桥“乔迁”的第一个“吃螃蟹者”。1986年,这座已有530多岁高龄、造型精巧的三孔石桥,移建至东坡公园处。
“大仓路背靠运河,以前,这里航运发达,聚集了一些老厂。”包立本说,这些老厂中,尤其以常州酱品厂和常州合成纤维厂(以下简称常州合纤厂)著名。
提起酱菜,大家都知道扬州酱菜、镇江酱菜、北京六必居酱菜……其实常州酱菜曾是全国十分重要的酱菜之一。常州酱菜品种繁多、滋味鲜美,是典型的常州味道,曾占据江南酱菜一席之地。以前,生产常州酱菜最多的常州酱品厂,就位于大仓路78号。
资料图片
“我们厂生产的酱菜可有名了。”丁正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进入常州酱品厂工作,从炉工干起,一直做到企业管理岗位。据他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常州酱品厂生产的“红梅牌萝卜干”与武进腌制厂的“黄金龙牌”、常州中华酿造厂的“升龙牌”成为当时常州最著名的萝卜干商标。
丁正告诉记者,除了大家熟知的常州萝卜干,常州酱品厂还生产龙须菜、玫瑰大头菜、玫瑰莴苣、盘香莴苣、甜酱宝塔菜、五香青条干、咖喱萝卜头、兰花大头菜等60多种酱菜。
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常州酱品厂生产的酱菜曾占据了常州整个酱菜市场的半壁江山。
资料图片
“尤其是仙鹤酱油非常红火,曾占到我们厂销售额的一半左右。由于太火,各地市场仿冒我们的很多。”丁正介绍,凭借悠久历史,仙鹤酱油在1993年被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2006年又被商贸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此后,仙鹤酱油在曲折中发展。近年来,仙鹤酱油重新优化生产线、推出多款新品,尤其是无添加的黑豆纯粮酿造酱油,一经面世就受到本土消费者的欢迎。
今年5月,历经风雨的常州酱品厂旧址以“蓝·1869文化园”的全新姿态蝶变重生。这座始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的老厂,正通过城市更新项目,转型为融合工业遗存与潮流文化的创意综合体。
位于大仓路65号的博济五星智造园也曾是一家老厂的旧址,这个老厂就是常州合纤厂。
资料图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常州“小桌子上唱大戏”备受关注,全国掀起“中小城市学常州”的热潮。常州合纤厂作为全市化纤“一条龙”的典型代表,为全市争光、为全省争光,在全国的小化纤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常州合成纤维厂志》记载,常州合纤厂早在1965年就开始筹建,并将南河沿原油脂化工厂的合成脂肪酸及肥皂车间全部厂房,作为新厂生产及实验合成纤维的基地。
1966年,来自粮食系统、纺工、化工、蔬菜农场等40多个单位,号称“一百零八将”的员工们便在原油脂化工厂600多平方米的肥皂车间安营扎寨。1968年5月,常州合纤厂筹建处革委会成立。当年7月,该厂正式投产,10月份开始正常纺丝。由此,常州合成纤维厂成为国内较早生产涤纶纤维的厂家之一,也成为江苏省第一家小化纤投产单位。
“那时候,我们厂可火了。”老职工吴青媛(化名)在1971年进入常州合纤厂,2008年退休。她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厂生产的“的确凉”。
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中国人身上穿的衣服大都是蓝灰色。“的确凉”的出现,给单调的衣着市场带来一阵清风,流行大江南北。
资料显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常州合纤厂“的确凉”的年产量已达3000吨。随着产量的增加和品种的增多,穿“的确凉”的常州人越来越多。
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常州合纤厂的产品逐渐不适应市场需求,该厂于2007年关闭。现在,常州合纤厂已变成博济五星智造园,原本老旧的厂房变成充满现代气息的文创场所。
“看到老厂房焕发新活力,我仿佛看到了常州合纤厂的新生!”吴青媛说。
来源:常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记者:吕洪涛
通讯员:徐萍
编辑:琬琬
校对:孙美 史梦莹
转载请注明来源:常州发布
(微信号:changzhoufabu2015)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