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佛山市人民政府10月31日发布行政区域界线变更公告,原属肇庆市高要区蛟塘镇的洞口村正式划归高明区更合镇管辖。作为新高鹤游击区的重要据点,这座沉淀75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不仅是年出栏600万羽黄羽鸡的产业强村,更是承载“解放先星”厚重荣光的红色村落。如今,这颗革命“火种”融入佛山红色沃土,将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精神动力,在新时代焕发全新生机。
古建群:750年历史的鲜活载体
洞口村的历史可追溯至宋末年间,由大隋宿国铁杖公后裔麦保真开基建村。750余年来,村落人才辈出,民风淳朴,留存下诸多珍贵的历史印记:村东、村南各一座古朴的炮楼至今仍守望乡邻,麦氏大宗祠等六座古祠堂承载宗族记忆,青砖白瓦的古民居沿石板巷道排布,谦亿山房的书香气息穿越时光,构成一幅人杰地灵的乡村画卷。

走进洞口村,由巽峰麦公祠、“光大楼”炮楼、光大私塾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就会映入眼帘。灰砖彩绘上的博古脊,单檐布瓦硬山顶,镬耳式封火山墙,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明清岭南建筑的独特韵味,既是岭南古建筑工艺的鲜活样本,也是这个古村落历史底蕴的核心象征。

为了守护这组建筑群以及传承其背后蕴藏的红色记忆,近年洞口村利用拆旧复垦资金,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翻新祠堂屋面、铺设大理石台阶等修缮工作,严格保留原有建筑结构、风貌和历史痕迹。如今,修缮后的古建筑群不仅是村民追溯乡愁的精神载体,更成为全省党员教育“红色阵地”之一。
“光大楼”:革命火种在此燎原
洞口村为何被誉为“解放先星”?这些精心修缮的古建筑里藏着哪些红色记忆?
洞口村地处高要、高明和新兴的“三岔口”,村外紧邻森林,解放前常有土匪强盗出没。民国初期,为了守护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洞口村在村口建造“光大楼”炮楼,作为抵御土匪野兽的防卫堡垒。“光大楼”楼高4层共11米,通面阔3.9米,墙厚达60厘米,每层有瞭望窗。
根据多名亲历者口述整理的《洞口村红色革命历史实录》记载,1944年初,正值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火种蔓延至南约片(即洞口村周边),林源及其夫人伍女、黎团等受珠江纵队派遣,到南约片开展地下革命工作。地理位置隐蔽、村民支持度高的花根坪村(如今洞口村委会的花根坪自然村),成为要南游击区首个交通情报站。
以花根坪交通情报站为核心据点,游击队传递情报、围剿反动势力;发展党员,多名先进分子在洞口村巽峰麦公祠宣誓入党,成为要南游击区的骨干力量;秘密组织各村成立农会,实行减租减息退押,贫苦农民翻身做主人……经过持续斗争,1948年游击队在洞口村“光大楼”成立农会;1949年7月、8月,南约片党支部、高要县三区人民政府先后成立,办公地点均设在“光大楼”,洞口学校及校内祠堂则成为新政府武装练兵场地。
就在高要县三区人民政府成立大会上,新高鹤游击队总部现场授予洞口村和花根坪村“解放先星”的锦旗。自此,红色基因深深镌刻进洞口村的发展脉络中。
焕新生: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
高明区更合镇本就是粤中纵队主要活动区域,拥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纪念馆、谭宝荃革命烈士纪念碑、“三谭”革命事迹展览馆、文选楼等多处红色地标,小洞村、明阳村等“红色村”声名远扬。
洞口村划归高明更合,让佛山红色教育版图再添鲜活“教材”,巽峰麦公祠、“光大楼”等“星火坐标”,可与更合镇现有红色资源形成联动,构建起更完整的粤中革命历史叙事体系。
同时,作为佛山乡村振兴的新成员,洞口村的红色底蕴与农业产业基础也将与佛山“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发展规划深度契合,未来可依托“红色+农业产业+文旅”的融合路径,深度融入佛山“百千万工程”建设,书写“红色铸魂、产业筑基、文旅赋能”的全新篇章。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谈飞洋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