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彭渊林 怀化报道
上午9点,荆坪古村群发楼老板娘贺荣凤就接到了4个中餐预订电话。她赶紧前往厨房清点食材。
“以前就周末忙,现在周一都是满桌。”贺荣凤说,“感觉我们村‘火’了。”
贺荣凤的感觉并非空穴来风,有数据印证: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荆坪古村累计接待游客12.5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2616.64万元,日均游客达1.57万人次。根据大数据建模分析,客流同比激增64倍,成为“黑马”景点。
10月28日,荆坪古村游人如织。
假期后,热度依旧,古村每周稳定接待游客5万人次左右。
荆坪古村景区运营管理中心负责人姜海斌介绍:“工作日的客流量,比往年周末还要高,古村蝶变为怀化旅游的‘流量担当’。”
这座古村,是如何实现惊艳转身的?
【过往:原生态是魅力也是枷锁】
荆坪古村在哪里?
它位于怀化市中方县境内,沅水支流㵲水河西侧,曾是京昆古驿道支线上的重要节点。
村庄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战国时期,这里为古牂牁国都城,汉代为舞阳县址,唐宋为溆州城址。后因战乱,此地沦为荆棘之地。
荆坪古村航拍图。(田文国/摄)
北宋年间,潘氏一族迁徙至此,“化荆为坪”,渐成村落,故称“荆坪”。明朝洪武年间,“荆坪”已出现规模较大的砖木结构的古民居建筑群。
曾经的辉煌与热闹,在时代浪潮中渐渐褪去。如今,荆坪古村仍有潘氏宗祠、五通庙、节孝坊、宋代古井、元明时期八卦巷道及明清建筑群等文化遗迹。其中,7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点。
荆坪古村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2025年9月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同很多传统村落一样,荆坪古村因“原生态”而珍贵,也曾被“原生态”桎梏了发展。
“以前作为景区,连休息的椅凳都没有,游客来这里只能走走、逛逛、拍拍照,最多吃顿农家饭,就是全部体验了。”姜海斌坦言,荆坪古村过去旅游模式单一,配套不足。
荆坪古村潘氏宗祠。
游客留不住,原住民也住不好。
“古村目前共有2000多人,90%以上都是潘氏族人。”荆坪村党支部副书记潘佰求介绍,潘氏一族在这里扎根近千年,但近年来,古村风貌传承与居民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比如,入村道路在汽车轮胎碾压下,多次维修却始终坑洼不平;电线管网凌乱交织;三叠月塘被家禽占领,水体发臭……居住功能亟待改善。
【转机:启动提质改造计划】
转机,出现在2024年。
怀化成为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承办城市,荆坪古村作为大会重点观摩项目,全面启动提质改造计划。
改造后的荆坪古村夜景。(田文国/摄)
改哪里?怎么改?这是荆坪古村面临的首要课题。
2024年5月27日,中方县召开荆坪古村规划方案编制前期协调会,邀请国内知名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设计团队北京清华同衡规划院(简称“清华同衡”),对荆坪古村进行整体规划和提质改造工程设计。
时任中方县委副书记、县长,现任中方县委书记胡杰在会上提出,“要统筹考虑,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现代化建设与原有历史古迹保护等一系列关系”。
经过深入调研,清华同衡团队根据荆坪古村的特点,提出“城郊反差”“精致审美”定位,规划“一段滨江界面、两条活力路径、多处特色场景”空间布局。
7月,荆坪古村提质改造项目现场。
“保护原住民生活状态,利用闲置空间发展文旅配套。”清华同衡 “荆坪古村建筑与景观提质改造项目”工程主持人宁昭伟介绍,在保留古村原始韵味的基础上,满足现代游客的多元化需求,让游客在“原生态”与“新体验”中,感受荆坪的生命力。
【变身:以“古”塑形,引“新”造血】
荆坪古村的提质改造,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核心理念,一方面坚守“修旧如旧”原则,另一方面引入现代文旅业态、提升基础设施、完善服务配套。
“每一处视觉呈现都经过反复推敲。”宁昭伟说。
比如道路铺设,设计团队通过对周边古村古镇实地采风,查阅文史资料,设计出多种铺设方式。
为了尽可能还原历史风貌,设计团队和施工团队前往湖北、山东、贵州、江西、福建等地选材,对比了十多种材料后,最终确定了更契合古村风貌的老石材。
工人们正在铺设青石板路。(图源:中方县融媒体中心)
施工方面也近乎“严苛”。
湖南建工第七工程有限公司荆坪古村项目经理伍晓林回忆,从材料选择到构件规格再到铺设工艺,每个环节都有很高的标准和要求。
从事木工行业40多年的老师傅张平,提起那段施工经历仍感慨不已,“我几十年的老手艺都用到这上面喽!”
高标准、严要求,最终的呈现效果,正如游客李毅说的,“房屋还是那些房屋,但整体感觉焕然一新!”
翻新后的古驿道。(图源:中方县融媒体中心)
中方县以此次改造为契机,挖掘荆坪古村驿道文化、古乐文化、民俗文化等独特文化资源,聚焦“文化赋能+场景创新”,培育出一批兼具“古韵”和“新潮”的文旅业态与沉浸式体验场景,让传统文化“可感可触可消费”。
“以前来荆坪,就是感受一下古村风情,现在不仅有适合老年人的茶馆、供销小院,还有年轻人喜欢的茶咖、非遗工坊和古风摄影,也有小朋友可参与的互动体验项目,不同人群都能在这里找到乐趣。”69岁的周芳说,古村从今年9月重新开放以来,自己与家人、朋友来荆坪古村游玩十多次了,“这里成了我们的精神后花园。”
央视一套《新闻联播》、央视十三套《朝闻天下》栏目先后关注荆坪古村,10月26日,央视一套《山水间的家》栏目对荆坪村进行近50分钟的专题推介……荆坪古村持续“火爆出圈”。
【探索:构建共享机制】
“无论荆坪怎么变,最吸引游客的,还是古村的这份‘烟火气’。”姜海斌说,原住民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始终是传统村落不能脱离的“生命土壤”。
为了让原住民更好地融入景区发展,姜海斌和团队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旅游服务。
吸纳村民潘俐等人担任线路讲解员;邀请潘存家等老匠人入驻风物集市,传承中方斗笠等非遗技艺;鼓励村民利用自家闲置房屋发展民宿、农家乐等;在村里划出28个摊位点,供村民售卖米豆腐、酸萝卜等本地特产……
村民在规划的“摊位点”售卖小吃和饮品,增加收入。(图源:中方县融媒体中心)
游客纷至沓来,随着收入日益增加,尝到甜头的村民们参与古村保护的积极性逐渐高涨。
如今,村民自发将私家车停在村外停车场,防止压坏村内石板路;节假日,村里组织巡逻队,维护景区秩序和环境卫生;全体村民通过《荆坪古村村民文明公约》,营造和谐、文明的旅游环境……
村民们从旁观者变为守护者、受益者,形成“人人都是古村管家”的共治氛围。
荆坪古村外围新修大型停车场,村民们主动将私家车停在停车场,防止破坏古村的石板路。
据报道,湖南现有704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居全国第三。荆坪古村的“黑马”之姿,让大家看到了传统村落焕发新生的无限可能。
借“东风”唤醒沉睡资源。就在荆坪古村改造后重新开放的这个月,湖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湖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利用条例》。《条例》出台,标志着湖南传统村落保护进入了有法可依、系统推进的新阶段。
《条例》清晰界定了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利用的各方职责,解决了“谁来做”“怎么做”的问题,为省内古村落振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有助于让沉睡的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
荆坪古村引进的新业态——“供销小院”,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图源:中方县融媒体中心)
《条例》以“规划先行、系统保护、合理利用、活态传承”为核心原则,并非一味强调“死保”,而是鼓励通过合理利用来实现活态传承,让保护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比如荆坪古村,吸引“沪湘名居”“赐吉茶咖酒”等新业态入驻,为传统村落注入活水,走出了可持续保护新路子。
做好系统保护规划。荆坪古村的提质升级,不是小打小闹,不是“头痛医头”,而是规划先行,系统推进。
借助AR技术,游客在驿道文化体验馆感受“八百里加急”的紧迫。(刘顿/摄)
《条例》在“遵循的原则”中首先强调的就是规划先行。也只有先做整体规划,才能避免碎片化开发,实现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统一,同时也能寻求亮点与独特性,避免“千村一面”。
在具体操作上,《条例》第七条规定,“传统村落批准公布后,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自批准公布之日起一年内,组织编制传统村落保护规划”。
这样一来,传统村落的保护,就有了清晰的路线图。
激活古村内生动力。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村民既是保护对象也是保护主体。比如《条例》规定,传统村落保护应当尊重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不得以保护为由强制将原住村(居)民迁出”。
我们评价传统村落的保护成效,关键是看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得到保护、村民是否安居乐业、传统文化是否得到有效传承。只有让村民成为受益者,才能激发其守护家园的内生动力。
荆坪古村全貌。
在荆坪古村,景区运营管理中心负责人说,接下来,将探索如何把古村非遗技艺、家族家风文化、古驿道商帮精神等融入景区运营,让村民深度参与景区建设管理,激发古村内生活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激发内生动力,是保护传统村落的“灵魂工程”。内生动力能形成“保护-利用-受益-再保护”的良性循环。这种保护,才是最有效、最持久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