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寺游记
青磁窑镇往南沿公路一公里处就到云峰寺山门,入山门进峡谷约一里绕池潭呈环形布局曰“圣水龙潭”。在池、潭边构景的园林环境,水面曲折,水体多为动态,建筑和景观环绕水面布局,组成了环形游览圈,成为明朗开阔、重点突出的园林景观。周围环绕亭廊、潭石,构景灵活,随机应变,十分得体。其右侧小山坡上,就山势叠成几个高低不同的水流,最高处引泉水注入石雕龙头,形成蛟龙吐水的景观。泉水几度跌落,汇集于池;池岸叠石为潭,水里置汀步、架小桥,与亭廊相连。游人环池观景,在廊上水边漫步,左顾右盼,皆得妙景。
云峰寺,夏季凉爽多雨,冬季严寒干燥,年降雨量400毫米到1000毫米左右,夏季降水占全年的60%到70%以上。为适应这种干湿分明的气候,温带针叶树退出了主唱,落叶阔叶林广泛分布在这里的山地、沟壑。在海拔1500米的山间,落叶阔叶的有六道木、花丁香等,栎类主要有槲栎、槲树、元宝枫等,呈现半旱生稀疏栎类和侧柏灌林状,常见栎类有辽东栎、蒙古栎、山杨、榆树等。
我们沿长满苔藓的山间小路向上爬行,过玉带桥,登108级石阶上云峰寺山门。云峰寺以悬崖绝壁著称,峭立于壑谷深渊之侧,它既别于孤峰矗立的峰峦,又不同于幽静的山间,有着特异的风景特征。崖畔之上,云雾横断,陡峭壁立,上空而下虚,使人若凌空欲飞,其垂直视角最大,可仰可俯,借景以俯借为主,但亦有水平远借之便。崖畔壁立,山岩嶙峋,地势高下,无所依托,景观最是危绝。人于此处往往怵目惊心而又心旷神怡,易于创成”仙山琼阁”的境界。悬崖之上,地形狭窄,难容弹丸,营建和构景最是艰难,条件甚为苛刻。多以人工争以一席之地,挑梁架屋,成为寺庙景观中的奇景。以绝壁悬崖地貌特征构景,尽量凌空,突出其危。凌空感是悬崖绝壁的主要特色,在此架屋构景,尽量占边悬空,充分发挥俯览借景的特点,既增加了景观魅力,又可造成缥缈虚幻的景观气氛。云峰寺,是以危崖构景的佳例。寺前有百余米绝壁,滔滔山风,拍崖而去,风景甚为壮观。这里紧扣绝壁悬崖特色构景,除去在悬崖上凿出栈道,在绝壁上是天然七层石级曰“七级浮图”,悬崖上建亭榭,俯视崖下,使人心悸目眩,构成了奇伟险绝的景观。
云峰寺庙群区素有“先有云峰寺,后有悬空寺”之说,从公元 404 年北魏道武帝赐建并赐名“天赐禅林”,至今已有 1600 多年的历史。据说庙群现存殿宇 12 处,佛尊神像 200 多尊。其寺北崖邻谷,分上、中、下三层,以栈道相连,有“二悬空”之称,明代相国荆藩葛曾为寺题匾“天赐禅林”。云峰寺始建于北魏前期,饱经岁月沧桑,几度损毁,几番重建。在云天绝壁上凿以栈道,连结各处庙宇,庙群分一栈、二栈,结构紧凑,形态各异,风格独特。峡底溪水潺潺流淌,汇入一个宝葫芦形的池塘。主庙头顶巨岩突出,半山石缝中,长着一棵千年古松。大雨过后,崖顶飞流直下,珠玉迸射,有悬空寺之气象,水帘洞之妙景,人称“二悬空”。
云峰寺景区草林苍翠繁茂,各种山花从春开到秋,与寺群隔峡相对的峰峦,天然林与灌木丛郁郁葱葱,赏心悦目。
云峰古寺历史悠久,颇多劫难,历代重修。凭飞钟,玉磬,桃柏,木佛四宝而名扬,借绝顶石虎,二龙戏珠,悬空栈道,坐禅溶洞,四景而形胜。全寺分上中下三层,互有栈道想通,结构严谨而巧妙,造型玲珑剔透,寺内佛主、道宗之平和世上罕见,寺外群峡绝壁之奇险天下少有。沿峡谷深入,魏主曹操的戎边军灶,将军墓,杨家将的抗辽故址,洪荒迷蒙的恐龙化石,光怪陆离的天成崖雕,原始大森林……融于大自然景色中的三教文化,交相辉映,构筑起天赐山景区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云峰寺对面是一片林海,是自然美的主要存在,山之美,总体上是一种静态美,而水和森林之美,则不仅有静态之美,还有动态之美。山之美恰恰需要水和森林的变化等以呈现更丰富的美的形态。在这个形态里有着各种植物乔木、灌木、草乃至苔藓,也有各种动物的存在。
这是一个个相互依靠的生命的世界,这与山石水流这些缺乏生命感的自然之物形成鲜明的不同。自然的生命之美只有在森林里得到最丰富、最完美的体现。其次森林是一个色彩的世界,大自然的最丰富的色彩主要是动植物的色彩,云峰寺形神兼备。(李守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