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一月,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的秋色渐浓。尤其是在一场小雨后,空气变得清冷而湿润。
刚将一拨客人送走,色地镇牧民仓央泽朗便拿起手机,忙着对接又一拨来客。他经营的这家民族特色小村寨,四季的更替带来了不同的景致,而周边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是为游客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不用四处奔波,就在自家门口就能挣钱,这样的生活多好啊!”仓央泽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要是换在几年前,这是他根本不敢想象的一幕。
近年来,在党的政策引领和多方合力推动下,特别是绵阳市的持续对口援建,色地这座草原小镇依托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走出了一条“以旅兴业、以旅富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位于松潘县与红原县交会处的色地镇,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虽然地处松潘前往红原的交通要道,但由于基础设施滞后、旅游服务能力不足,过去长期面临“游客只过不停”的发展困境,被很多人形象的比喻成川西北草原上一个典型的“过路小镇”。
2024年,随着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的全面启动,这一局面得到根本改变。项目总投资2477万元,绵阳援建资金占比超过一半,达到1285万元,为小镇发展装上了“新引擎”。
“此项目涉及的工程内容有色地镇街面,外立面改造5万多个平方,屋面改造5万多个平方,应急避难广场1000个平方。”红原县色地镇副镇长索南念扎告诉记者,此外,项目还同步完成了给排水管网改造、旅游标识系统建设等配套工程。
如今,走在色地镇的街道上,独具安多藏族特色的建筑立面、整洁宽敞的街面、功能完善的应急广场,共同构成了一幅“高原风情小镇”的崭新画面。
环境的改善直接带动了旅游人气的提升。“2024年实施该项目以后,2025年我镇到镇旅游的人次比2024年增加了1万多人次,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索南念扎表示,尤其是今年的旅游旺季期间,色地镇日均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近一倍,周末时段镇内的民宿、餐馆经常出现一房难求、一桌难求的景象。
环境的“颜值”,转化为小镇发展的“价值”,带来了当地群众拿到手中的“票子”。这一点,对于当地的商户来说,自然感受最为明显。
“我在这住了30多年了,改造提升后,街道弄好了,我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基本上比往几年能达到百分之三四十的增长。包括水源这些全部都给我们弄的巴巴适适的。”红原县色地镇张姐饭馆负责人王先生一脸兴奋得向记者介绍说,随着小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乡村变美了,人居环境改善了,络绎不绝的游客纷至沓来,观赏和体验当地特有的地域民族风情,品尝美食,感受大自然赐予色地人民的那份纯真和热情。
当然,要想旅游业持续发展,只追求营商环境和发展活力等硬件设施的提升远远不够。为此,援建过程中,绵阳还通过“送教上门”等方式,组织旅游服务、餐饮管理等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小镇的“软实力”。据统计,项目实施以来,色地镇新开办的民宿、餐馆、特产店等已达二十余家,直接带动本地就业近百人。
从曾经的“过路地”到如今的“旅游目的地”,从“基础设施短板”到“民族特色小镇”,色地镇的美丽蜕变,成为绵阳—红原对口支援工作的一个生动写照。随着旅游产业的持续升温,这座草原小镇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稳步前行。
涪江观察记者:邓勇,唐云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