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在蒙古国达尔汗市落下帷幕,三方共同签署的《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迅速引爆全网——仅3天时间,相关话题在抖音、头条平台累计阅读量突破2.1亿次,#中俄蒙跨境自驾新线路#话题登上热搜榜,让这条沉寂百年的千年商道再次成为焦点。这座看似“尘土飞扬”的蒙古国第三大城市,实则是贯通亚欧的交通要地:北京至莫斯科的K3次国际列车穿城而过,年客流量超50万人次,工业增加值占蒙古国全国的18%,选择在此签约,既彰显了计划的务实底色,更预示着1.3万公里的万里茶道将迎来全方位复苏。
一、千年商脉:1.3万公里“茶路传奇”,曾承载全球70%茶叶跨境贸易
万里茶道并非新生事物,而是始于17世纪末、延续近三个世纪的“欧亚大陆黄金商道”,其规模与影响力堪称“古代版一带一路”。南起福建武夷山,北经江西、湖北、山西、内蒙古,穿越蒙古国恰克图,最终抵达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全长1.31万公里,是继古丝绸之路后又一条影响深远的国际通道。
这条商道的兴起,离不开国家间的贸易互信。1689年《尼布楚条约》允许中俄双方贸易互市,1728年《恰克图条约》进一步明确边境贸易规则,让恰克图迅速崛起为核心中转枢纽,巅峰时期常住人口达2万人,商号超200家,被誉为“沙漠里的威尼斯”。以大盛魁、复盛公为代表的晋商,主导茶道贸易200余年:他们从武夷山收购茶叶,在湖北羊楼洞、湖南安化加工成砖茶,经汉口沿水路北上,再换骆驼穿越戈壁草原,全程耗时10-12个月,将茶叶运往欧洲。数据显示,19世纪中期,中国出口俄罗斯的茶叶中,73%经万里茶道运输,年贸易额峰值达1.5亿两白银;汉口因茶叶出口量占全国60%以上,成为蜚声中外的“东方茶港”,1861年汉口开埠后,茶叶出口量一度跃居全球第一。
贸易之外,茶道更是文明交融的桥梁。俄罗斯人通过茶道习得饮茶习俗,茶叶迅速成为全民饮品,19世纪末俄罗斯年人均饮茶量达1.3公斤,发明了独具特色的茶炊,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便描绘了“晚茶的茶炊闪闪发亮”的生活场景;蒙古国牧民则将砖茶煮成咸奶茶,成为日常饮食不可或缺的部分,砖茶一度成为草原上的“硬通货”;而晋商带来的商业规则、建筑技艺,也深刻影响了沿线城镇的发展肌理,山西祁县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的票号建筑,至今仍留存着茶道贸易的印记。
互动提问:你喝过武夷岩茶、湖北青砖茶吗?知道晋商驼队穿越戈壁时,是如何保存茶叶不霉变的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知识或见闻~
二、三国联手:数据见证实效,案例彰显合作深度
此次签署的《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并非空喊口号,而是基于多年实践的务实升级,一系列数据和案例,印证了合作的扎实成效。
(一)跨境旅游:爆款线路带动人次翻倍
跨境自驾游成为合作核心亮点,多条线路已实现规模化运营。以“呼伦贝尔-乔巴山-恰克图”经典线路为例,2024年全年接待跨境自驾游客超8.6万人次,同比增长157.2%,其中蒙古国游客占比42%,俄罗斯游客占比38%。更值得关注的是通关便利化升级:二连浩特、阿日哈沙特等口岸已实现8座以下小型车辆“预约通关”,平均通关时间从过去的4-6小时压缩至1小时内,2024年二连浩特公路口岸日均出入境车辆达1000辆,载客通行约6000人,较2019年增长3倍。
湖北文旅集团打造的“重走万里茶道”跨境研学线路,2025年已组织32个团组、1200余名游客参与,从武汉出发,经山西、内蒙古,穿越蒙古国至俄罗斯贝加尔湖,行程15天,人均消费1.8万元,带动沿线民宿、餐饮、文创等产业增收超2000万元。“以前通关要填好多表格,现在提前在手机上报备,中文、蒙文、俄文三种语言提示,特别方便。”参与过自驾的游客王先生在评论区留言,沿途还能吃到中国的茶叶蛋、蒙古的手把肉、俄罗斯的红菜汤,这种“一站式体验三国风情”的感觉太奇妙了。
(二)产业联动:文旅赋能商贸双向增收
会议期间,三国38家文旅企业、12个旅游协会签署合作协议,达成意向合作金额超3.2亿元。其中,内蒙古文旅集团与蒙古国达尔汗旅游公司合作,共同开发“草原茶路”生态旅游区,投资5000万元建设跨境游客服务中心,预计2026年建成后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湖北青砖茶集团与俄罗斯莫斯科茶叶协会签约,2025年计划出口青砖茶5000吨,同比增长40%,借助茶道旅游线路开设10家“中国茶空间”,让古老茶品走进俄罗斯寻常百姓家。
满洲里通过“旅游+商贸”模式,让边境贸易从“小打小闹”升级为“规模化合作”。2024年1-10月,满洲里跨境电商交易额达18.7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通过茶道旅游线路带动的“体验式消费”占比达35%——俄罗斯游客在游玩后,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购买中国的茶叶、瓷器、小家电,中国游客则下单俄罗斯的巧克力、奶粉、木材制品,实现“旅游搭台、商贸唱戏”的良性循环。
(三)申遗护航:凝聚三国共识,夯实长期基础
这份计划的背后,是三国多年的积淀。2019年,万里茶道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目前沿线已认定遗产点112处,其中中国78处、蒙古国22处、俄罗斯12处。2025年9月,洛阳万里茶道申遗推进会明确了2026年申遗工作计划,中国、蒙古国、俄罗斯三方已联合编制《万里茶道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文本》,投入超1.5亿元用于遗产点保护和环境整治,武夷山古茶园、恰克图古商埠、晋商大院等核心遗产点已完成修缮升级。
互动投票:你最想体验万里茶道的哪类玩法?A. 跨境自驾游 B. 茶文化研学 C. 草原+湖泊风光游 D. 古商埠历史探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你的选择~)
三、未来展望:“多通并举”破隔离,共谋发展新局
万里茶道的新时代价值,早已超越“旅游线路”或“贸易通道”的单一属性,它正成为中俄蒙“通商、通邮、通婚、通心”的综合载体,印证了唯有改革开放、打破隔离,才能让人心相近、共赢发展。
(一)通商通邮:构建跨境经济循环,数据见证增长
随着茶道激活,三国将进一步打通跨境物流通道。2025年,中欧班列“万里茶道号”已开行128列,较2024年增长52%,搭载货物从最初的茶叶、纺织品,扩展到蒙古的畜产品、俄罗斯的木材、中国的汽车零部件等12大类、300余种商品,货值超86亿元。通邮方面,二连浩特、满洲里已开通中俄蒙跨境电商邮件专线,实现“次日达”,2025年1-10月跨境邮件发送量达135万件,同比增长89%,让沿线特色商品“一键直达”三国消费者手中。
(二)通婚通心:民间交流升温,筑牢友好根基
贸易与旅游的繁荣,自然催生民间交流的升温。在二连浩特,蒙古国游客常态化采买消费,当地超市开设蒙文标识专区,餐馆提供蒙古风味菜品,2025年1-10月二连浩特接待蒙古国游客超120万人次,同比增长76%;“友谊·和平·年轻的使者”青少年研学夏令营已连续举办8届,累计吸引三国1.2万名青少年参与,共探茶道文化、种下友谊种子。
边境地区的通婚现象日益增多,二连浩特市民政局数据显示,2024年当地跨境通婚登记32对,较2019年增长2倍,“语言互通、习俗互融”成为常态。蒙古国姑娘其其格嫁给中国商人张先生后,开了一家跨境电商店铺,专卖蒙古特色食品,“以前两国朋友交流少,现在茶道旅游火了,我的店铺也火了,很多中国游客吃完我的奶豆腐,都成了回头客。”这种“人心相通”正是合作最坚实的根基。
(三)改革开放:破解瓶颈,释放长期潜力
当前,茶道发展仍面临设施不均、语言不通、标准不一的挑战,但三国已明确“先建设、后收益”的“放水养鱼”思路。未来3年,三国计划联合投资超10亿元,用于改善沿线12条跨境公路、8个游客服务中心,推进多语言服务覆盖和旅游标准互认;中国内蒙古、湖北、福建等省份将设立“万里茶道发展基金”,重点支持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培育,让沿线乡村也能分享发展红利。
这种拒绝“挣快钱”、坚持长远布局的理念,正是改革开放精神的体现——唯有打破地理与心理的双重隔离,让资本、人才、文化自由流动,才能让茶道成为可持续的“共赢之路”。正如国内品牌经济知识产权研究专家、四川品牌建设促进会专家李耀中所言:“万里茶道的复兴,本质是‘开放共赢’理念的胜利,只有‘多通并举’,才能让古老商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这也是乡村振兴与跨境合作的重要启示。”
互动提问:你觉得万里茶道未来还能新增哪些合作项目?是跨境教育、医疗合作,还是更多特色产业联动?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创意~
从古代晋商的驼队,到如今的跨境自驾车队;从单一的茶叶贸易,到“文旅+商贸+民生”的多元合作,万里茶道的故事跨越千年,始终不变的是“互通互赢、和谐相处”的核心密码。中俄蒙三国联手激活这条千年商脉,不仅是要打造全球知名的旅游品牌,更是要以“多通并举”打破隔离,用改革开放凝聚共识。

想要见证这条千年茶道的复苏奇迹,了解更多跨境合作与乡村振兴的鲜活案例?欢迎关注《乡行中国》头条号,跟随李耀中老师一起乡行中国,足迹遍布万里茶道沿线村落、口岸城镇,用镜头记录大美中国的经济崛起,探寻跨境合作背后的共赢密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