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宜宾市民惊喜发现,金沙江畔的潼关码头一带悄然 “焕新”—— 仿古建筑群拔地而起,老式绿皮火车 “入驻” 其间,绿地与广场的风貌也已初具雏形。
不过,建筑群大门口 “铜关码头” 的字样,却让不少老宜宾心生疑惑:叫了几十年的 “潼关”,这是写错了还是换了名?
其实答案都不是。
这座码头的本名就是 “铜关码头”。只因 “铜” 与 “潼” 读音相近,再加上后续历史记载存在疏漏,才成了大家口口相传的“潼关码头”。
铜关码头的名字,与清代“滇铜京运”的历史紧密相连。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叙州知府叶体仁为管控滇铜入川的走私问题。
▲图源网络·金沙江铜关渡口
在金沙江南岸走马街设立关卡,专门稽查铜料运输,“铜关”由此得名,配套的码头也成为滇铜船只的固定停靠点。
在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云南东川铜矿是全国铸币原料的主力军,每年需向京城运送630多万斤铜料。
而宜宾恰好处于滇铜水路运输的关键节点,铜关码头便是核心“中转站”:
一路铜船从昭通经盐井渡(今盐津),沿横江至安边,再转金沙江抵达此处。
▲图源网络·清朝末年的铜关码头
另一路从宣威、镇雄经南广河至罗星渡,再转运至泸州。
为保障铜运顺畅,清廷还专门推进河道整治,耗时6年疏浚金沙江航道,耗费10万两白银。
虽未实现全线通航,但大量滇铜得以直抵宜宾,还催生了“载铜而下、运盐而上”的贸易模式,川盐沿原路运往云南,码头周边的走马街、栈房街也随之热闹起来。
▲图源网络·曾经的栈房街、走马街
到嘉庆年间,这里已有50多间栈房,云南会馆、八省会馆扎堆兴建,宜宾也成为西南地区的商品集散地,码头上的铜铃声、商贩的吆喝声,构成了当年的繁华图景。
▲图源网络·云南会馆
民国11年(公元1922年),滇商与本地商家集资修建现代码头,设趸船、跳板等设施,货运量大幅提升。
抗战时期,铜关码头承担战略物资转运任务,滇缅公路的桐油、茶叶等经此入川,同时成为了焚烧日货、抵制日货的爱国行动场所。
1939年至1941年,日军8次空袭宜宾,城区多处被炸得稀烂。1940年,宜宾商界为响应抗日,将“光大”商行的日货全部运到铜关码头,当着全城人的面付之一炬。
▲图源网络
火光中此起彼伏的抗日口号,更让这座码头成为宜宾人抗战记忆里的“精神地标”。
随着时代变迁,铜关码头的功能也在升级。
2009年设立的潼关航道站,负责管控金沙江宜宾段29公里的航道。
▲图源宜宾交通运输
2024年,这里全年通行货船5526艘,货运量达946.1万吨,其数字航道系统更成为长江上游智慧航运的样板。
铜关码头的焕新,并不是个例。如今的宜宾老城区,正朝着“大型景区”转型。
从冠英古街到501白酒文化圣地,再到现在的铜关码头,越来越多的古建筑群被修缮活化,成为新的文旅地标。
这一转型背后,发展思路已十分明确:不再以 “拆除” 为主,而是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翻新修缮,让老城 “留形留魂”。
▲图源网络
早在去年发布的文件中,宜宾便已明确 “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 的理念,提出要深度挖掘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的厚重文脉,将老城区打造为半封闭式旅游景区。
而走马街 — 麻线街历史文化街区,正是这一理念的核心实践区。
作为四川省第三批历史文化街区,走马街 — 麻线街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21.58公顷,核心保护区占地4.67公顷。
范围北至文星阁北侧、东至金沙广场东端附近、南至走马街及铜关码头北侧、西至麻线街西端。
区域内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不可移动文物点4处、历史建筑7处,是清代宜宾商业繁荣与长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推进街区保护与活化,《宜宾市翠屏区走马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3—2035 年)》(以下简称《街区规划》)明确要求:秉承 “空间共生”“功能共生”“文化共生” 的保护理念。
落实 “老城不再拆” 的原则,以 “绣花式微改造、织补式更新,让历史街区留人、见物、见生活” 为实施准则,因地制宜推进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
▲图源宜人宜宾·走马街—麻线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滇南馆效果图
目前,相关项目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基础设施升级:2024年底完成约1200米的杆管线下地、雨污分流工程,既强化了街区安全韧性,也为老街区注入了现代宜居的 “里子”。
文物保护修缮:严格遵循 “修旧如旧” 原则,采用 “原工艺、原材质、原形制” 的修复手法,对滇南馆、文星楼、书楼及川主庙等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精心修缮。
▲图源网络·原来的滇南馆
▲图源网络·滇南馆遗珠文星楼
街区织补更新:相关方案已进入设计阶段,未来将通过织补更新恢复街区整体空间肌理,重塑文化地标。
备受市民关注的铜关码头项目,正以 “百年潼关驿,千年文明枢” 为定位,通过文化展陈与商业业态的融合打造综合性空间 —— 建设码头文化展陈馆,再现 “黄金走马时代” 的商贸盛景。
▲铜关码头效果图
引入餐饮、文创等业态,让游客在逛文创店、吃宜宾小吃时,还能感受到老码头的历史记忆。
对宜宾人而言,铜关码头早已是“老宜宾”的活符号:是老辈人口中代代相传的铜船故事,也是如今年轻人打卡的滨江风景。
随着2025年改造项目的推进,这座陪伴宜宾走过数百年的老码头,将在保留历史记忆的同时融入新生活。
如果你也有关于铜关码头的记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一同期待这个承载着几百年宜宾情怀的老地方,焕发出新的生机。
来源:宜宾泡菜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