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后的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 吕跃中摄
游客在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的夜市游玩。 张卓君摄
上图:扬州瘦西湖景色。 扬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下图:扬州古运河夜色。 张卓君摄
江苏扬州市中心的瘦西湖,游人如织。置身其中,朝四周远眺,看不到高楼的天际线,也听不到城市的喧嚣。
扬州,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被称为“通史式”的城市,自春秋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以来,便在大运河的滋养下生生不息。扬州的千年,不仅镌刻在诗词歌赋中,更沉淀于街巷肌理、市井烟火与百姓生活里。
如今,城市持续“长高”,产业不断“增容”,18.25平方公里的扬州古城,却依旧是文化遗产的集聚地,古今交融、主客共享、宜居宜业。
近年来,扬州“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持续推动古城保护与复兴,古与今于此交相辉映。
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馆
“把扬州城遗址用刀切一个剖面,不用任何装饰,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曾感慨。
“活生生”,源于扬州人对这座古城的珍视。20世纪80年代,扬州对老城区新建建筑物限高24米。2017年,《扬州古城保护条例》施行,形成了从物质到非物质、从静态到活态的完整保护链。
位于扬州北护城河畔的文汇阁是清代七大藏书楼之一。1780年建成,乾隆赐名“文汇阁”,题额“东壁流辉”,阁中藏有《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然而到了1854年,文汇阁及其藏书一起毁于战火。
从建成到毁于战火,文汇阁历经70余年,仅存在于扬州人的文化记忆中,给后人留下无尽遗憾。
为了使这一重要的文化地标“复活”,2022年,扬州以尊重历史建筑原貌、复原古籍原图布局、展现扬州文化底蕴、结合现代功能需求为原则,启动了文汇阁重建工程。修旧如旧,精雕细琢之下,“五亭一廊”“名花嘉树,掩映修廊”的精巧景观得以重现。
扬州市文物局原局长顾风亲历了唐代罗城四门遗址的保护性发掘,见证了政府、市民与开发商从“开发优先”到“保护优先”的共识转变。如今,古城保护已成为扬州的全民自觉。
从空中俯瞰仁丰里,这片历史文化街区的脉络宛如一条鱼的骨架:主巷道是脊椎骨,15条支巷如鱼刺般错落有致,是典型的唐代“里坊制”格局遗存。
入夜时分,仁丰里街口的“者者居”手作文化工作室里,扬州绳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丁家菲正在教年轻人编绳。她的手指在绳线间灵巧翻飞,一根普通绳线变成了精致的“鹤”形挂件。“古人云‘骑鹤上扬州’,现在我用绳子把这一只只‘鹤’编织出来,给大家编织出一个现代的‘扬州梦’。”丁家菲笑着说。
10多年前,这片街区还显破败,道路坑洼、房屋老旧,居民搬离。2017年,仁丰里改造提升工程启动,创新推出“收储租”模式,统一租用闲置老宅,在保留“原住民、原生活、原场景”的基础上,引入非遗体验、文创市集等新业态。
经过多年“文火慢炖”,这条斑驳古巷已成为文化的长廊。
“700米的距离,正常步行只需10分钟,可在仁丰里,花上一天也逛不完。”来自江西的游客李元丽说。
一场古城居民的自主更新
从古运河边出发,穿城门而入,沿着走了千百年的青石板路,走进东关街深处。
东关街全长1122米,遍布50多处名人故居、盐商大宅、寺庙园林等重要历史遗存。自唐代以来,这里就是商贾云集、繁华热闹的市场,今天,街上依然市井繁华、商家林立。
在东关街的一条小巷子里,71岁的“老扬州”杜祥开正在自家的私家园林“祥庐”里喝茶赏花。在东关街上生活了一辈子,他对这条街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了然于心。他回忆,小时候东关街市井味很浓,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前店后坊”。但随着时间推移,老行业逐渐消失,东关街一度冷清。
2006年,扬州推进东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综合整治时,呼吁“我们的家园我们建,我们的家园我们管”,召集原住民,开门听意见。
杜祥开提出建议:不破坏原有街巷,不迁走原住民,保留烟火气。
扬州市住建局二级调研员刘泓说:“原住民的建议是古城保护更新过程中的重要参考。”
最终,扬州放弃将东关街拓宽至12米的计划,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居民生态、不破坏历史文脉、不破坏建筑风貌,秉持“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的理念,用“绣花功夫”对古城进行精雕细琢。
改造后的东关街,让杜祥开感觉“满是乡愁”。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但生活在东关街上,杜祥开依然能重拾儿时的快乐。老字号“谢馥春”门前,店主正将一盆盆香粉摆上柜台;富春茶社里,老师傅手持长嘴铜壶穿梭桌间;烧饼摊前,师傅正熟练地擀面、包馅、入炉……
“改造后的东关街没有成为‘冰冷的文物’,依然与街坊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居民纷纷说道。
除了提供建议,扬州人还积极参与到古城保护和建设的实际行动中。
在广陵路,70岁的居民郑同生按照扬州古城更新政策,以“青砖外墙,小瓦屋面”的风格修缮自家老宅,获得4万元奖补;居民钱伟鹏用传统造园手法打造庭院,获评“扬州古城传统民居修缮利用优秀范例”。他们的行动带动近百户居民自主更新,让集体记忆得以有效保留。
顾风说:“民众的参与,让扬州古城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留住了历史的记忆,让古城成为人们的生活家园、精神家园。”
一首亦古亦今的现代诗
“一条广陵盐商路,半部扬州发展史”。广陵路浓缩着扬州的辉煌历史和盐商记忆,但也曾随时光逐渐衰落。
住在广陵路30多年的居民汤玉华感慨:“早些年,这一片居住条件很差。”2023年,广陵路改造启动,首发项目是“广陵有盐”片区。
既不能大拆大建,又得让这片区域“改头换面”,难度不小。“修旧不是封存,而是让历史呼吸,让居民享受现代生活。”广陵古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杨丛刚说,在修复过程中,他们着实动了一番脑筋。
在设计上,工作人员广泛征集、钩沉基础资料,反复论证修改长达两年时间,最终别出心裁地运用了“新中式”建筑与造园理念,让新、旧空间在这里交织、碰撞。在施工上,工作人员力求修旧如旧,“以古法修古建”,比如用以糯米汁、熟石灰、桐油调配而成的“糯米灰浆”来修复墙壁,比水泥更有“呼吸感”。
精细改造之后,一个古今交融的城市文化交流中心应运而生。如今,“广陵有盐”成为古城亮丽风景,市民游客可在古韵悠长的贾氏庭院品茶,在现代时尚的四岸公所打卡。
不少网友留言说,“老味道”与“新活力”,在广陵路、皮市街等都能体会到。
“网红街”皮市街从南到北仅670米长,却聚集了上百家各具特色的小店,让人流连忘返,常逛常新。
前些年,因为喜欢扬州,安徽人王军在皮市街租下一个小店面,购得数千册古籍,自学古籍修复技艺。在他的一双巧手下,一册册残破的古籍获得“重生”,具有古籍特色的灯具、雨伞等文创产品也被开发出来。如今,这家“边城书店”已成为皮市街上颇受欢迎的文化目的地。
刘泓介绍,当一批民宿、文创店铺在皮市街集聚后,政府因势利导提升公共空间、整治交通秩序,吸引了一批自带设计方案和资金的年轻创业群体,古籍修缮、特色餐饮、老字号等特色店铺相继落户。“一条古韵与时尚兼具、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活力街区应运而生。”
在扬州古城,这样的蝶变不断上演:在小秦淮河,昔日水沟经疏浚修复,变身“水上画廊”;汪氏小苑中,工匠手工打磨砖雕,让晚清盐商宅邸“原汁原味”苏醒……
54岁的袁荔,儿时搬离老街,几年前又搬回:“文化味回来了,在这里,能看到儿时的记忆、诗词里的扬州城。”
“老扬州”汤玉华也过上了“时髦生活”:清晨在古巷打太极,午间来一杯咖啡,傍晚漫步老街,或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她说:“路平了,方便了,生活更有滋味了。”
既不忘“面子”上的修缮,更注重“里子”的生活舒适性和“根脉”上的文化延续。扬州古城,既非博物馆式的陈列,也非商业化的仿古街区,历史文化流淌在街巷、融入日常生活。
“在扬州,住不够,离不开。”袁荔说。
“扬州古城从诗词中走来。而现在的生活,俨然把扬州写成了一首亦古亦今的现代诗。”00后湖南游客舒亦斌说。
古韵悠长,烟火常新。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0日 15 版)
本报记者 王伟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