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自古便被誉为“天下眉目之地”,庐山峰峦秀立而成一道英俊的眉,鄱阳湖水波流转而成一双灵动的目。在千峰九派的壮阔眉目中,长江自西向东穿行而过,挥洒出万里奔腾的气象。山、江、湖在此交织,共同构成了九江独特的自然脉络。
11月9日,总台CCTV-1综合频道18:20档,让我们循着九江水脉,在这片“四山三水二分田”的灵秀之地,品味“锦鳞只向铜盘钓,鳙比松江似更奇”的江湖至味,探寻山水相融的风味诗篇。
好水育鱼鲜,江湖有至味
九江踞于“吴头楚尾”,北枕长江,南倚庐山,怀抱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长江如弓,鄱阳如弦,庐山如簇,构成一张引而不发的天地之弓。在这张弓弦之上,流淌着九江最本真的滋味。
水,是九江风味的底色。长江的奔涌、鄱阳湖的沉静,与五水汇流的绵密,共同编织出一张丰沛的水脉网络。这片水土的灵秀,最直接的体现,便是鄱阳湖中的“胖头鱼”——鳙鱼。
自长江十年禁渔以来,鄱阳湖重归自然韵律。一种“湖养人、人养湖”的生态智慧在此延续。在鄱阳湖水系的天然湖湾——湖口县南北港生态养殖基地,渔民们以“赶网”之法,将鱼群缓缓引向网心。起网时,湖面银鳞跃动,渔民们协作拉网,动作间满是对自然的敬重。肥美之鱼纳入囊中,尺寸尚小的放归湖水——这是“捕大留小”的古老智慧,也是人与湖的现代共生。
这般环境下生长的胖头鱼,肉质紧实,带着江河的清冽。当这尾鲜鱼跃上九江人的餐桌,便开启了一场关于“鲜”的深度解读。
一鱼三味,烹煮江湖
秋冬之交,正是鳙鱼最肥美的时节。在九江人的厨房里,一条胖头鱼能被演绎出千般变化。
宴席上的“白浇雄鱼头”,是赣菜十大名菜之一,更是一场热烈的风味交响。拆解鱼头是门手艺,胶质丰盈的鱼脑、鳃边颤动的活肉被巧妙存留。猛火蒸制,蒸汽锁住鱼的本真。待鱼眼蒸至饱满,甜、酸、辣诸味凝成的酱汁沿纹理流淌,最后以一勺滚烫热油收尾,激发出复合香气。
若说“白浇雄鱼头”是热烈的诗,那么“鱼头煮豆参”便是温润的散文。这道菜的精髓,在于都昌特产的豆参。黄豆依古法制成豆腐,在滚油中,师傅以水为笔,豆条在油与水的交响中奇迹般舒展,绽放出金黄色的蓬松身躯。那些丰盈的孔洞,早已为拥抱鱼汤的鲜醇做好准备。鱼头煎至金黄,倾入开水,霎时间汤汁化作乳白。豆参与鱼头同烹,久煮不散,每一口都饱含着鄱阳湖的馈赠。
“湖口酒糟鱼”,则展现了九江人封存时光的智慧。鲜鱼以盐腌渍,辅以自酿糯米酒糟,层层铺入陶坛,再以香油隔绝空气,经历3个月低温慢发酵。启坛后,鱼肉经大火蒸煮,方成佳肴。阳光下,酒糟鱼透出枣红光泽,鱼香与酒韵交织,在唇齿间漾开一缕悠然绵长的滋味。这是一种被时间重新塑造的鲜,藏着等待与转化的哲学。
云深觅珍馐,山岚润石耳
当鄱阳湖的水汽蒸腾而上,漫入庐山的千岩万壑,便幻化出浩瀚云海,也滋养出另一种山珍——庐山石耳。
“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庐山,这座自古被文人偏爱的名山,孕育的石耳也沾染着天地灵气,是菌类与藻类共生的珍稀地衣。明代《本草纲目》赞其“胜于木耳,佳品也”。它多生于千米悬崖的云雾深处,生长极为缓慢,对洁净度要求极为苛刻,是自然的生态试纸。
采集石耳,是一场与悬崖的对话。采耳人绳索缠身,如秋叶悬于半空,在陡峭岩壁上飞身摘取。他们世代遵循“采大留小”的规矩,怀揣着敬畏,只采摘完全长成的石耳,每一次伸手,都是对自然馈赠的珍视。
山里人说“耳要吃厚”,这片墨色耳廓,长至手掌大小需数十年光阴。清洗后的石耳,与本地土鸡同入砂锅,长久慢炖。石耳孔隙丰富,充分吸纳鸡肉的鲜香,其自身的胶质则可中和油脂,令汤感温润。调味时,只以食盐点睛,鸡汤醇厚、石耳滑糯——这是山与时间的味道。
若将石耳与庐山另一样珍宝——石鸡同烹,便成了“石耳烧石鸡”。猪油与菜油热至七成,将人工养殖石鸡下锅翻炒,瞬间锁住肉汁。待七分熟,投入吸饱山岚灵气的石耳,使其尽吸肉汁精华。酱汁沿锅壁淋下,蒸腾起浓郁锅气,最后猛火收汁——浓稠酱汁为食材镀上晶亮外衣,辛辣酱香与石鸡的鲜嫩在高温中热烈交融。
从悬崖到餐桌,当石耳与石鸡、石鱼在当地人的妙手下相遇,“庐山三石”就完成了一场从山野珍馐到宴席明星的华丽转身。它们以截然不同的本味,共同织就了当地人待客的至高礼遇。
九江的滋味,源自山水,更成就于一份古老的默契。向水而渔,心存敬畏;依山而采,手留余地。这并非刻意的规则,而是世代相传的生存本能,它让江湖永葆活力,让青山常怀翠色,也让人间至味,生生不息。
11月9日,总台CCTV-1综合频道18:20档,《寻味山海》邀您共赴九江,品读庐山与鄱阳湖的“眉目传情”,领略一尾鱼的三种风韵,见证一枚石耳的绝壁守望,一同开启这场灵秀之地的寻味之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