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深秋,杭州植物园都会举办菊花展,年年如此。
菊花展主要在山水园和玉泉鱼跃这一带。山水园离玉泉鱼跃不远,就在玉泉鱼跃的东北面。
山水园原本就是个好地方。这里依据自然地势,充分利用原有的山体、洼地等,结合匠心独具的人工造景建造成了江南山水园林的经典之作。
古樟树
小鸡爪槭
池杉
池杉
糙叶树
樟树
走进山水园,只见园中心荡漾着一泓碧水;这片水域着实不小,有6800平方米那么大。
湖水四周古木环翠,亭台水榭点缀其间。
羊角槭
马尾松
橄榄槭
秃瓣杜英
山水园四季景色各不相同,春季妩媚多姿,夏季艳丽缤纷,秋季色彩斑斓,冬季银妆素裹,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夏天,人们喜欢到山水园这里观赏荷花、睡莲等水湿生植物,这里睡莲品种极为丰富。
山水园水中有人工岛屿,是许多冬候鸟、夏候鸟的栖息地,也是杭州著名的观鸟胜地。这片区域也是杭州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之一。
如今在3.2公顷大的山水园上,一夜之间绽放出成千上万朵美丽的菊花,奇彩异光夺人眼目,真是不可思议极了!
园子里陈设的菊花丛交相辉映,十分美丽。而那些造像生动、意味深长的大型展铺则能让人惊掉下巴!
杭州植物园(杭州西湖园林科学研究院)设计、杭州西湖园林科学研究院建设、杭州绿茵园林花卉有限公司施工的《花满杭城路·数字绽芳华》最能体现杭州这个数字城市的特色。
作品巧妙融合了拱门、弧形景墙与曲线型楼梯三大主体框架,在呼应"通向幸福的花路"的美好寓意的基础上,注入科技活力,让游人在沉浸式赏菊间,同步感受杭城的浪漫生机与现代科技魅力。
空间布局规划为上中下三层:下层在错落缤纷的球菊花境中,融入五只互动机器狗,以动态科技元素增添场景趣味;中层设置球菊展示台,与带有科技方块元素的景墙形成视觉呼应;上层则让菊花瀑布从巨型无人机中倾泻而下,形成"花、景、科技"交织的立体画面。
这个展出整体设计层次分明,尽显菊之美态与科技之趣。游客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观赏到不同层次的菊花与科技装置。你可漫步其中,踏上楼梯、走近巨幅画景,或与机器狗互动、拍摄无人机与花瀑同框的画面,可深度参与景观,在与"科技花路"的互动中,沉浸式感受"漫步杭城,步步生花,科技随行"的幸福体验。
杭城隧道以"时空隧道"为核心理念,通过动态文化载体与静态景观的对话,构建连接杭州"绿水青山(古)"与"城市发展(今)"的通道,具象化呈现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关系,同时彰显城建公司的枢纽建设成就与文化担当。装置主体以隧道结构为框架,一端从菊花造型的六和塔、断桥等"青山绿水"景致延伸,象征着杭州的自然生态基底与西湖景区的秀美风光;另一端则指向由菊花塑造的钱江新城缩影,代表着现代化建设的力与成就。从"六和塔"到"钱江新城"元素,由古至今,时空隧道作为与两者连接的视觉焦点和文化符号。这一设计不仅点明了紫之隧道等城建工程与西湖文化遗产的紧密联系,也赋予了小品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
装置创新性地引入竹编构架巴士车作为时空穿梭的叙事媒介,车体镌刻西湖景区特色公交"1314"标志(谐音"一生一世"),既承载杭州"爱情之都"的浪漫基因,又以可移动的公共交通符号强化时空转换的仪式感。
作品的建设单位是杭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杭州市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单位是杭州植物园(杭州西湖园林科学研究院),施工单位是浙江万盛生态建设有限公司。
晴空细雨池边的廊道很是宽敞,里面展出的是兄弟城市上海的作品。
今日杭城有细雨,晴空细雨池(又名法雨池)边的空气越发润湿,池前的两棵古罗汉松也更加苍翠。
清代学者翟灏与其弟翟瀚合著了一本叫《湖山便览》的书,这本书后来成了系统记载杭州西湖名胜的导游典籍。书里说法雨池"泉眼上涌,浮激波面。滴滴作雨状,每斜风疏点,游人或惊雨而去。"
而张万言在《二泉记》则是这样叙述的:"玉泉寺匝地皆泉穴也。玉泉穴大如瓯,星布潭底,殿后小沼,穴则细而密,率泛沤如粟,漫散泉面,俨若细雨淅淅然。"天阴尤现,游人或误以为雨,有撤榼而去者。
“游人或误以为雨,有撤榼而去者”这话是不是有些夸张值得商榷。近几年雨带北移,杭州的雨少了很多,要是在前些年,杭城下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人们但凡出门都会随手带遮阳伞一把,雨天防雨,晴天防阳,这大抵也能解释为什么杭州是天堂伞的故乡了。
玉泉自古以泉水闻名,南宋时这里还特意建过一个玉泉寺。现在,寺院早没了踪迹,但这里那里的一泓泓的清泉依然叫人赞叹不已。
古珍珠泉会冒泡。民国时期的浙江方志
《西湖新志》云:"水自地涌,相续如珠,故云。"
清朝的最后一科举人钟毓龙在《说杭州》中说:"广约丈许,从约三尺。以足顿地,则有如珠之水泡连串而上。俗以'珍珠泉'呼之。"
古珍珠泉后来经过修砌,用石头垒了壁,情景就大不如从前了。
细雨池廊中展出的是《竹润申江鱼戏波》。
作品以菊为设计核心,融入了杭州的邻居上海的生态肌理,确立"菊花绽放·沪上生态共生"为核心理念,将菊花的雅致观赏性,与竹子、鱼、水浪所代表的自然生态属性深度融合。同时结合现状场地鱼乐园属性,既延续上海对"城市与自然共生"的生态建设追求,又通过"菊为景眼、竹为风骨、水为脉络、鱼为生机"的元素联动,构建"可观赏、可感知、可循环"的生态景观体系,让市民在欣赏菊花之美的同时,直观感受上海滨水生态的活力与韧性。
此作品的建设单位是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设计单位是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施工单位是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