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了三年房车,越跑越觉得,自驾游这回事,跟人生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有的人从A点到B点,车轮子转得勤,停脚的时候却少得可怜。要么没心思做规划,要么懒得学些门道,路上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在眼里都成了模糊的影子。同样一条路,人家能挖出十个藏在角落里的好地方,吃最地道的小吃,听当地人讲没听过的故事,他却只匆匆瞥了一眼路边的招牌,就赶着往下一站跑。
偏是这样玩得潦草的人,嘴里最不闲着。这地方没意思,那风景也就那样,仿佛出来不是为了看世界,倒是为了挑拣世界的不是。可那些真会玩的人呢?花的钱不多,体验却扎实,肚子里装着满当当的见识,嘴上反倒讷讷的,只在聊起某段路、某碗面时,眼里才闪着光——那是真真切切尝过滋味的亮。
这多像过日子啊。把人生这条路走得热气腾腾的人,多半是心里有谱、手上有活的。他们愿意搭起一个家,有柴米油盐的琐碎,也有爱人递来的一杯热茶,有孩子扑进怀里的软乎乎的爱。这些温暖不是凭空来的,是要像规划自驾路线那样,慢慢琢磨、细细经营的——要懂包容,要会分担,要在矛盾里找平衡,这份本事,可比当个单位领导难多了,也金贵多了。
前几天碰到个四十多岁的人,一遍遍说一个人多舒服、多清静。我听着,倒觉得有点空落落的。清静是真的,可那些一家人挤在房车后座笑闹、路边停车一起煮碗面的暖,那些遇事有人搭把手、累了有人说句宽心话的踏实,他大抵是没体会过的。
现在总有人说九零后、零零后“通透”,不结婚、一个人过。可我总觉得,有些“通透”,更像是没底气。婚姻这东西,从来不是必选项,但得是“我能选”,而不是“我不敢选”“我不会选”。没能力应对日子里的风雨,没勇气经营一段亲密关系,就把“一个人过”包装成看淡一切,多像是那些自驾游时没玩明白,就说“没意思”的人——不是世界没意思,是自己没本事把日子过出滋味。
如今网络上太多似是而非的话,把“逃避”说成“通透”,把“没能力”说成“不想要”。可日子是自己的,行不行、会不会,自己心里最清楚。与其找一堆理由推脱,不如沉下心学学本事——就像自驾游,多做些功课,多琢磨些门道,路才能走得稳,风景才能看得到心里去。人生这条路,从来不是“走自己的路”就完了,是要把自己的路,走得热气腾腾、有滋有味才行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